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46期/佳木斯专版/正文

发布时间

2004/5/18

作者

-

浏览次数

2726 次

跋涉者之歌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孙培乐
他是岁月河迦的纤夫,多少年来,把纤绳深深地勒进了肩膊。他是黑土地上的犁铧,二十多年来,默默地耕耘在泥土里。
  他,高中毕业,在漫长而艰辛的农科道路上艰难地跋涉,从农工到技术员,从技术员到助理农艺师,最终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农垦科学院。
  他叫孙培乐,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技术推广办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垦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黑龙江省自学成才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殊荣。
  他渴望知识,信仰科学,更热恋脚下的这片热土。他一旦找到了自已的位置,就如饥似渴地为了编织那金色的梦而艰难地跋涉。孙培乐之所以是孙培乐,是因为他常以读书栽培为乐。几十年里,他醉心于书海和大豆栽培研究并硕果累累。
  他1948年出生在山东蓬莱。从小父母早逝成了一个孤儿,他是在舅妈和表姐的扶持下长大的。1961年,他随支边来到北大荒的表姐家,在857农场读书。
  196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重点高中——密山高中。没想到,正当他在知识海洋里泛舟,尽情地饱吸着知识的营养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那是一个不要科学不要知识的年代。1968年实际上只念了不到一年高中的孙培乐,却拿着一纸高中毕业文凭回到了857农场,走上了劳动的岗位。由于他劳动积极肯干,又有一定的文化,被安排在农场良种站试验区工作。从此,他这位大地的儿子就和农作物育种和栽培结了缘。
  他喜爱土地,更以栽培为乐。劳动中他发现,在书本上的一些大豆育种和栽培技术理论和本地的大豆丰歉规律、播期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着许多矛盾,就下决心解开这些令人不解的疙瘩。从此,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先后修完了高中全部课程,接连又攻读了《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等农学书籍。在当时不尊重知识,不重视科学的年代,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别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精神病”,更有甚者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百般刁难、捉弄他,两次把他调出科研站,有人给他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但他依然迷恋着农业科研,立志要培育出北大荒的优良品种,探索因地因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科研道路,其苦其难,他心中很明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尽快提高科研水平,他以几倍于常人的毅力克服着前进中的困难。他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和自学上。他的工资用途:吃饭、买书;他的时间分配:工作、读书。夏日,热如蒸笼他在蚊虫的轮番攻击下观测禾苗;无论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到实验区里蹲上几个小时,有时常为一个数据弄到半夜才回去休息。冬天夜晚,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依然在油灯下专心读书研究。
  几回冬春,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试验区的沟沟坎坎上,充盈在他心间的只有良种和栽培。他先后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实验记录和调查报告,他自学完了《植物生态学》等十四门大中专课程,订阅了几十种刊物。1977年,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愿望向全国著名大豆专家王金陵教授作了汇报,得到了王教授的热情支持和指导。从此,他更有信心了,对大豆栽培的理论研究又加深了一步,仅在1980年和1981年两年中,就先后在《黑龙江农业科学》和《北大荒农业》杂志上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指出了我省密(山)虎(林)地区在大豆育种、播期、施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合理建议。1979年他荣幸地参加了全省第一次良种选育繁殖学术讨论会,他的三篇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破格吸收他为中国作物学会大豆研究会会员。
  孙培乐以读书栽培为乐,在漫长的农科路上,不停地探索。有心人,天不负。1984年他被调到农垦科学院,终于登上了科学的殿堂!第二年又晋升为农艺师;第三年,他获得了“省自学成才标兵”称号,并被选入《中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辞典》,又经全国评选,获得了“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称号,被载入《中国自学人才荟萃》一书,1991年他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1992年初,他又主持了垦区二十多个贫困场和部分非贫困场等50多个单位的科技扶贫新技术推广项目,当年推广面积40万亩,经济效益达680万元,并以此组织和提供了三十五篇实验报告,在《现代化农业》杂志上出了专辑。1993年该项目新技术在垦区推广面达160万亩。
  路在跋涉者的脚下延伸。诚然,他每迈出坚实的一步,定会有很多艰辛,但黑土地上的人们会衷心地感谢他!
  为了大地的丰收,他这位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播种着科技“圣火”,点燃了片片贫脊土地上的希望之光。
  这就是孙培乐,一个乐为穷乡点“圣火”,一个永不知疲倦,常以栽培为乐的跋涉者。□文/本刊记者李 阳 史淑梅 王丽华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155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