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49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2/8/28

作者

□文/赵连锋

浏览次数

509 次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提要] 本文在深刻理解德育教育工作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特色和人才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总结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3日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形成过程,通常都是在外界环境、物质生活与思想教育的长期共同影响下,再通过其自身的心理和思想运动来实现。道德品质一般包含对道德的认识、道德的情感、道德的意志和道德的行为四个基本方面,以上四个方面长期的相互联系外加促进,构成道德品质的全部。其中,直接表现在外部的就是道德的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取向。高尚的道德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德育教育才会最终形成我们都能看见的道德习惯,这样的道德习惯经过正确的疏导,在时间的历练下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根据这样的道德原理,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其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和谐、融洽、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地方,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各大高校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地方,因为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流向社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养成了不好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可能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面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独生子女增多,整体上又趋于老龄化,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中长大,结果造成很多大学生纪律约束力差、强调自由、时间观念弱、以自我和个人意志为中心、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够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感差、劳动观念淡薄等。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的逐步开放,全球文化的高度共融,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多种信息充斥于当代大学生中间,影响着处于道德品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散地和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并且有着比其他地方都要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思想根基等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支持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德育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近年来,就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急剧递增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许多企业又在抱怨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人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性质、学历层次和综合能力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外,更重要的还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一致,这样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这些有时对就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没有跟上其成长独立的进程,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知识和专业以及外在包装,忽视了自身内在素质的共同提高。所以说,学校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德育教育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德育教育工作经验,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重视学科课程的引领作用。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课程的引领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首先学好文化基础课,到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其中基础课已包括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史、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课程。这类课程理论性都很强,以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展教学。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还通过应用伦理学、道德性课程教育。例如,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美国大学中各类应用伦理课程就超过1,000种,供各个专业的学生选修,英国的大学也很重视道德教育,大学的首要使命是进行绅士教育,职业训练在其大学使命中居于次要地位。各种课程都是围绕绅士教育展开,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反对战争,保护自然环境,反对种族歧视,倡导男女平,等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培养自尊的社会意识和责任心,促进个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西方大学认为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减少傲慢自负的心理,发展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
  (三)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德育工作不能“空对空”,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指导性的德育教育,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美国约有一半的大学生接受过心理咨询,德国约有60%的大学生接受过类似的服务。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主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从总体上说,西方大学的心理咨询指导工作颇有成效。
  (四)重视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潜在课堂,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西方大学特别强调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在校园的设计布局和景观建设中渗透校园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环境这种“无声语言”起到潜在的教育作用。例如,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学生俱乐部等构成了独特的校园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和科学家。再如,美国大学中的各类学生组织机构活跃。康奈尔大学有600个俱乐部。学会式协会供学生相互联络发展共同兴趣,才能有业余爱好。又如,进入21世纪,法国发动了新千年计划,这个计划为大学增加了450亿法郎投入,其中1/4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生活环境改善,包括建设公寓、维修校舍,建设文体设施、自习室和图书馆等。
  四、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注重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种主观性、内化性、主动性、非强制性的教育过程。例如,在电视或网络上向大学生转播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化活动等,以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和网络作品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美国电影的开头,一般都有国旗图标出现,主要是为了加深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传媒对美术馆和展览馆等公众服务社会报道也比较多。
  我国大学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大学里通常以开设德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同于文化知识教育,如果仅仅通过开设大学课程方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就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在我国大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学习西方大学的做法,通过各科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心理咨询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众传媒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3]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0633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