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网络成瘾是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172名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教育对策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内项目《我校学生违纪现象分析及治理创新研究》结项文章(项目编号:XN20103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9日
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以迅猛的速度悄然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20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以后,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工具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与交流手段,已经成为现代许多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以及迅速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的便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第十八次调查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6.5小时,达到了历史新高,甚至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而根据CNNIC调查,200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8.7小时。由此可见,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数量,还是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都处于我国庞大网民队伍的前列。随着对网络接触的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人数和比例都有上升的趋势。例如,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2000)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中占6.4%;林绚晖和阎巩固(2001)对福州大学293名被试网络成瘾量表测得被试中网络成瘾者有28名,占总数的9.6%;江楠楠等(2006)调查370名上海大学生显示网络成瘾者占8.1%;顾海根(2007)对上海8所高校3,970名大学本科生的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有512人,占12.9%。与此相伴,因网络成瘾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变异、心理错位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表明,网络成瘾者具有特定的人格特质,如孤独、敏感、抑郁、焦虑、喜欢独处等。而这些人格特征也同时都属于大学生与人交往、融入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阻碍因素。本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提前进行社会适应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随机分层抽取石家庄经济学院大一至大四的本科学生1,600名,所有人均接触网络。从中筛选出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172名,男生139名,女生33名,另从非成瘾大学生中随机抽取男生139名,女生33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20.7岁。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网络成瘾调查:网络成瘾量表(IAII)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 K.S.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有6种选择,赋值0~5分。根据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总分在20~30分为正常上网行为,31~49分判定为网络使用过度,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判定为网络成瘾。该量表在国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较为常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相隔4个星期的重测信度为0.813,α系数为0.884。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1,各条目与量表的相关在0.27~0.67之间,均有显著意义。
三、结果
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的大学生适应量表配对T检验比较(■±sd)。由表1可以看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与对照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和情绪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各项得分要显著高于成瘾倾向组,表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际方面要强于网络成瘾大学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表1)
四、讨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素养较高的特殊群体,是将来社会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对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访谈,研究者发现,有许多人是在现实社会中逃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比如社交困惑,很多人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感到无聊和郁闷,才选择了上网,而长期的上网,又人为地减少了与周围同学接触的机会,使得自己的交际范围进一步缩减,在现实中更加无聊和郁闷,只有在网络中才会得到暂时的缓解。
社会化的进程,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成长必然伴随着选择和放弃,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对自身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把一个旧的自我转化为新的自我,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不再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格成分的舍弃和对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格特征的重新选择,选择和放弃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充满了矛盾和压力。有的人害怕面对困难,就选择了回避这个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不去面对,而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求得心理的安慰和平衡。有研究者认为,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引发人格障碍,造成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五、对策
(一)加强网络管理,优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对网络内容和学生上网的检查管理,过滤不良信息,为大学生提供真正用于学习和健康娱乐的网络平台。减少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和各种网络色情的机会,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和师生互动平台。
(二)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疏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高校要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相关的人员,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寻找满足需要的其他途径。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指导。对于出现网络依赖及网络成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网络的束缚。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方面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体育运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分散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上网注意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网络成瘾具有某种替代性。
(四)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社会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求,是大学生能动地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从心理层面来讲,社会交往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沙利文的理论认为,长期的孤独自处和人际关系失调是引起精神失常的重要原因。针对本次调查检出的网络成瘾大学生,研究者计划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干预,以期能够为他们的社会适应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2]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
[3]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2007.30.6.
[4]Young K.S.,Rodgers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tion.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1.
[5]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关系.心理学报,2006.38.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