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愿望强烈,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城市融入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除了来自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阻碍之外,这一群体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自身阻碍为视角,阐述这一群体在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社区教育在破除自身阻碍方面的优势,提出通过社区教育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城市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缓解心理问题,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5日
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指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亿。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0%。《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下一代。他们的社会融入情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社会经济建设的成效。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社会,除了来自城市的排斥外,最大障碍就是自身素质的不足。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逐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破除城市融入的自身障碍,最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自身阻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他们的融入之路却充满阻碍,制度的藩篱以及来自社会、文化的排斥使他们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同时,他们自身素质的不足也进一步阻碍融入进程。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必须从经济、社会生活、心理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身份。如果说,城市未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似乎也未做好融入的准备。
(一)经济融入中职业期望高、人力资本不足、就业不稳定。经济融入,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化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业生产方式分离,倾向于城市的生产方式;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好,发展机会多,较为体面的工作,职业期望高。然而,与新生代农民工较高的职业期望相对的是自身人力资本缺失的现实。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他们在城市的职业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职业选择大多还只能停留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过高的职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发生冲突,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更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有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
(二)社会生活融入过程中社交局限、重物质享受、对未来缺少规划。社会生活的融入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能够形成与当地人一致的生活方式,是城市融入的社会基础。生活方式的融入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消费方式、闲暇时间的利用等方面。首先,社会交往中与城市居民缺少互动。因交往沟通不足而造成的社会隔阂与排斥,进一步拉大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从而严重影响了城市融入进程;其次,物质消费增加,精神文化匮乏。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用于享受娱乐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比例显著增加,轻视精神文化消费。而过渡的追求物质享受,易沾染不良习好,长此以往导致他们内心空虚,心理失衡,最后导致行为失范;最后,闲暇时间多用于娱乐,对未来缺少规划。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多用于休闲娱乐。他们中很少有人主动参加职业培训和进修来获取经验和知识,对职业培训的意义缺乏长远的认识。
(三)心理融入中自我认同困局、价值观出现矛盾、心理调试力差。所谓“心理融入”,即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心理上逐步拥有市民意识,并被城市居民接受成为城市权力主体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最终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社会,还要通过其城市身份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观来考察。
众多研究表明,城市的制度壁垒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困局。身份认同的模糊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强化了自身与市民的差异,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不足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易出现矛盾和偏差。“在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觉得享受才是人生的真谛,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进而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毕生追求”,甚至走向歧途。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调适能力差,对挫折与困难的承受力低,容易出现挫败感和逆反心理。据深圳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群体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乐观,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较大,却一直未得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自身存在各种不足,但是他们又是一群朝气蓬勃、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对未来的期望高,努力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希望经由教育的途径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众多教育形式中,社区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社区教育在破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阻碍方面的优势
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参与社会活动的首要场域。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宗旨与人的再社会化不谋而合,其教育内容和形式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诉求,因此,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消解内在障碍方面,社区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优势。
(一)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并构成了整个社会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学校、家庭与社区是“社会化”功能的主体,且在塑造和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方面各具优势。新生代农民工已走出校门,再回到学校接受城市适应方面的系统教育不现实;也无法从家庭中学习到适应城市生活的习惯与技能。因此,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只有社区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再社会化。社区教育的宗旨在于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再社会化。新生代农民工所需的是终身的、全面的教育,这恰是社区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纳入到社区教育体系中来就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社区教育的特点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城市融入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全方位的转变,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还需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社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性、普及性、多样性、开放性以及灵活性,这些特性都比较符合农民工教育的特殊要求。同时,社区教育对学员收费较低甚至有可能是免费的,不会对收入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此外,社区教育灵活的教学管理、不拘一格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以及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立足点的办学理念等可满足新生代民工的不同教育需求。
布罗尼斯拉夫•盖雷梅克说过,“如果说教育在反对排斥那些因社会—经济或文化原因而处于现代社会边缘的人的斗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它在使少数人群体融入社会方面的作用似乎更大。”这一观点用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融入具有强烈的意愿,尽管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遭受挫折与排斥,但是他们并没因此而兴起离城返乡的意识,而是继续留在城市,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社区教育因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等要素的契合性,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强烈诉求,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首选途径。
三、社区教育破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障碍,促进城市融入
近年来,国家相当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不断调整与改革相关制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促进融入。社区教育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方面发挥的功效也日益显露出来。全国大多省市地方政府逐步加大扶持社区教育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融入”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工作。总结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社区教育主要从职业技能培训、城市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素质,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中的自身障碍,促进社会融入。
(一)技能培训教育,提高人力资本,促进经济融入。新生代农民工满怀憧憬的离开家乡,面对全新的环境,创业发展的理想与现实的发展能力之间构成不容忽视的矛盾。社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各社区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状况和企业用工需求,制定技能培训方案,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培训。
1、要了解职业培训需求,扩宽培训内容。社区职业技能教育要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及职业发展前景,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就业前景广阔的职业技能课程,将生存性培训与发展型培训相结合。利用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时间,通过夜校、周末班等形式展开培训,培训合格的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要转变培训模式,加大创业培训力度。社区技能培训要转变以往灌输的教育方式,多给予人文关怀,在技能教育的同时给予职业规划指导。要积极落实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定期邀请大学教师或企业成功人士进社区举办创业指导咨询会,从创业指导、项目论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知识并提高其创业心理品质。
3、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解决培训后顾之忧。首先要加强与企业、职业介绍中心的合作,尽可能地为有需要的新生代农民工安排工作,消除其对培训的后顾之忧;二是要积极开展对就业后学员的跟踪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培训效果的反馈,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学员的新需求。
(二)适应性教育,培养健康合理生活方式,促进社会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不仅要包括工作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自我开创发展机会。社区教育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开展适应性教育,给他们创造与城市居民交往的平台,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提供社会交往平台,消除隔阂与排斥。社区教育是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是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学习与娱乐中互相接触、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的机会。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双方的交往增多,心理距离逐渐缩小,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来,最终消除隔阂与排斥。
2、营造良好精神文化氛围,满足精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各方引起重视和关注。他们的思想未完全成熟,是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的群体。社区教育要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增加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改善自我身份的认同,让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
3、开展闲暇教育,制定职业规划。社区要开展“闲暇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健康的闲暇活动,转变“闲暇时间就是用来玩乐的观念”,并利于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引导他们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自律意识;同时,启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和实用信息,提高对网络的利用率。此外,要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教会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启发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促进心理融入。无从获得的归属感以及城市生存的压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增多,自杀和违法犯罪行为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屡见不鲜,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开导、化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
1、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教育内容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教育等方面。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其固有的教学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利益结合起来,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他们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需要、社会阅历,寻找最佳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要进一步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引导人与理解人、鼓舞人与关心人、激励人与帮助人结合起来。
2、心理咨询,及时疏导。社区教育要组织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人员开展免费的社区心理咨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科学的、贴心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层层疏导,使新生代农民工清楚地认识自我,共同探讨化解心理问题的方法,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同时,还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热线等方式,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现实问题的客观认知态度,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其自信心,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环境。
四、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上布满荆棘,除了来自于城市的制度、文化方面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还要冲破自身的阻碍。农村所受的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所接受的文化等对他们的影响尚未抹去,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在努力学习城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有别于城市主流社会的行为和思想,在这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自身阻碍。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促进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社区教育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社区教育和培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及时疏导他们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人文关怀,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不足的现状,加快城市融入的步伐,实现市民身份的转换。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2.3.16.
[2]宁小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力研究[J].求实,2011.3.
[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渴望交流和认同[OL].法制周报.http://city.sz.net.cn/city/2010-07/09/content_2395
390.htm,2012.7.2.
[4]姚瑶.社区教育的理念及实践策略——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科学教育,2008.6.
[5]陈龙根,孙雯.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6]张铁军,孟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新东方,2010.2.
[7]薛天山.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32.
[8]龚兴英.民工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及策略[J].成人教育,2004.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任佳佳.社区成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途径[J].职教通讯,2011.7.
[11]邓玲娟,刘巧花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困境、原因及对策思路——基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