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49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2/8/28

作者

□文/付宝岩

浏览次数

619 次

秦皇岛市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研究
  [提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最大限度地服务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旅游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作为根基的教育。课程设置是教育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出入境旅游业务的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如何设置课程、培养优秀的旅游涉外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旅游英语;实践教学;秦皇岛
  基金项目:本文为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20622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秦皇岛市旅游业与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关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4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和区域经济相结合并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实行校企合作,施行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素质及队伍结构,规划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及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杜祥培说过:“地方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服务现代化建设”,而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培养大批既掌握较高的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成为各个旅游专业的共同目标,可见旅游英语实践教学对秦皇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伴随着旅游业一起成长的秦皇岛市旅游高等教育也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步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在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秦皇岛旅游业如果要扩大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对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都离不开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时间短、不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高校旅游英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手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而科学的旅游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事业、提高其英语能力,也可以为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竞争力和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进而使秦皇岛市旅游业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对旅游英语特点的分析
  首先,旅游英语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先从社会及行业的需求角度来分析,旅游英语所覆盖的社会生活面很广,而且市场化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相关旅游知识之外,更应该具备较高水准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及行业的刚性需求。其次,旅游英语专业知识面覆盖广。旅游英语专业不仅涵盖了与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历史、地理等,也涵盖了如交通、货币、通讯等与旅游相关的游览常识,而且也包括了如民俗风情、政治经济等广泛的专业知识。再次,旅游英语要求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旅游英语服务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与外国游客的接触中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外国游客进行景点介绍、旅游服务等,以弘扬秦皇岛文化、增进中外交流和提升秦皇岛的国际形象。
  二、对秦皇岛市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在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时,并没有对旅游行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也没有对本专业所开课程的合理性进行过评估。致使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过于笼统、毫无新意,而且没有充分重视语言课和专业课的相互结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严重失调,实践课课时太少,使得学生缺乏对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锻炼,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根本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旅游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欠缺。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应当包括英语和旅游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复合能力,也就是具有两个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教学能力。但是,我国的高校旅游英语专业起步较晚,这方面的专业师资力量很是短缺,大部分院校还是采用英语和旅游管理的老师分别授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不利之处在于:重讲授而轻实践,重语法而轻口语。旅游专业课和英语课的孤立教授方法,无异于在两门课程间设立了隔离墙,致使两门课程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融合。
  3、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设备急需更新,教学手段急需完善。旅游英语教学的多样化离不开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和语音设备。有许多高校虽然配备了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可是由于维护差、设备旧,再加上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和容量有限,所以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也正是教学设备的不足,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是讲授的形式,让教学内容变得很枯燥,而且练习也是流于形式,完全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对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体系设计分析
  1、科学合理地设置旅游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后的课程包含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部分,专业课程既有英语方面的课程,也有旅游专业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以旅游相关行业的实习为主。为了突出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在英语教材上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旅游学科知识。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增加旅游专业知识,介绍一些旅游客源国和接待国的旅游景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扩大学生旅游方面的词汇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2、优化旅游英语专业师资队伍。首先,可以对现有的师资进行挖掘整合,加强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具有扎实英语功底的旅游专业教师或具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的英语教师打造成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在培养方式上,可以根据各院校自己的情况和需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也可以选派到一些涉外旅游部门进行锻炼;其次,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旅游知识的外籍教师,或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和开展讲座培训。
  3、拓展教学手段,培养创造性思维。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显然,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单纯讲授是不够的。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营造出各种语言环境和实践环境,通过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分组活动、团队作业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和交流。
  4、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实践性突出的旅游英语专业更是如此。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是强化学生专业与语言技能最直接的培养方式。秦皇岛市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古城,有着无数隽永深刻的名胜古迹,历史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清新自然南戴河,原始野性的青龙县的祖山,香飘四海的昌黎葡萄沟,丰富旅游资源让秦皇岛市成为了冀中平原上最瑰丽的一朵奇葩,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学习。驻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借助秦皇岛众多的优秀旅游企业,完成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一线工作生产力的对接。科学合理的旅游英语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秦皇岛的旅游竞争力。
  旅游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会为秦皇岛的旅游业输入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结合区域经济并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需要迫切研究的关键问题。秦皇岛高职院校应通过改善实训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来优化旅游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真正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自己。加快秦皇岛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我们一定要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沿海开放政策和区域优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职高专教育现状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本地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程度,实现两者的协调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筱菊.浅谈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J].现代外语,1984.1.
[2]陆志宝.导游英语[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邓秋萍.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06.12.
[4]闻华.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王颖等.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6]钱晶.浅谈旅游英语的发展对促进旅游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7]刁山嵘.浅析旅游英语教学现状与前景[J].经营管理者,2011.5.
[8]熊学慧,张虹,王金枝.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探析——以秦皇岛市为例[J].科技风,2011.8.
[9]李爽,尹晓棠.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前沿,2012.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118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