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49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2/8/28

作者

□文/王爱华 栾美晨

浏览次数

352 次

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思考
  [提要] 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路径应该向何处去?就此问题,我们从:1、透视整体宇宙论和校园建设的哲学思维;2、知晓天人合一论与校园建设的融合;3、问探校园建设的哲学途径;4、发展校园建设的文化效应与新的理念等四个方面,将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融进哲学的思维与理念。
  关键词:本科院校;校园建设;文化
  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图书馆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2XJLXZHD013)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5日
  以哲学与文化的角度来省察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她犹如世界上的万物一样,有其阶段性、系统性,而且从哲学理观说,她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但是,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的沃土之中的,而且社会文化制度具有不可移植性。为此,基于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服务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也就应培植于教学文化与学校主导者优良的哲学思维而生根发芽。我们说,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的体制在当今中国是不能改变的,由此,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校主导者们(校长们)优良哲学理念和超前的智慧胆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建设的峰峦俊影,合璧了该学院近十多年来历史性跨越的辉煌。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从哲学与文化两个角度,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新命题。
  一、透视整体宇宙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思维
  从哲学的观点看,整个宇宙是一个最真实的,复杂的,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性的动态的存在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而又内外、上下、左右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所谓动态的整体,是指宇宙的事物不管缤纷繁多,都有密切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每个事物,当然也包括大学校园,都在沿着自己的轨迹运动,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发展变化网络,别的事物影响它,它也影响着别的事物。我们先来看整体宇宙论的五个原则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1、同一根源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和谐校园建设也是如此,它总是要围绕“教书育人”的本原,通过整体楼宇建设与规划,来实现它的宗旨。高等学校是人类灵魂、精英、思想、情感铸就的产物。大学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在建筑造型上反映出典雅美观、简洁明快,以充分体现其高等学府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特别在校园文化发展中,大学建筑的风格与立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应当成为校园精神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景观。正如外国哲人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见证历史的立体图片。
  2、相互依持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就是大千世界的万物和谐,各方面积极因素应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3、动态发展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开放之中的。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在静止状态下在向某个方向发展,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向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目的动态发展的。不远的将来,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哲学与文化内涵为主体,使校园建设更加向顺畅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奋进。
  4、深度和谐原则,即世界万物的发展是以和谐与平衡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发展目标,既要做到和谐,又要平衡协调。学校的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又包括: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这些看起来是单位与单位的关系,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学校就会“政通人和”、“校和万事兴”,就会兴旺发达。这是一种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升华到创造意识的哲学飞跃。也即是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
  5、循环回归原则,即事物的发展是回归到原始的根源,然后再发展、再创造,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正是极为贴切地遵循这一原则,她是在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之后,可在一定的阶段内,强有力地回归到为教学发展服务和提供各种保障的根源上。然而,一旦原始根源衍生新的内涵,马上就会使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在新的阶段得以重新发展。
  二、知晓天人合一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融合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数千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论语》)因此,“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孟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所以,我们说,大学校园建设一定要实现和谐美,达到人与自然之和谐。我们应该寻找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为跟形式和赶时髦盲目发展。我们要依托校园建设,来实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校园面貌的人文化,使校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的新境界。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置身校园,漫步湖园步廊,陶醉鹊语花香,沁入身心的是春之气息,激发创造力的是自然之韵。
  三、问探校园建设的哲学途径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哲学思维来探究;处于动态的事物,它的发展是不稳定和难以预测的。但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实质内容的和谐校园建设,还是可以用阶段论和过程论来审视它的。从理论上来分析;和谐校园建设要发展成为既平衡又动态的管理体系,要达到内在的和谐,要想发挥整体性的功效,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处理好在各项事物中隐蔽的所谓“自动化管理”,应明识“机器-手-脑”之于下层管理的关系,乃属高于人文管理的管理科学的范畴,而“心-道”之于上层管理则是管理哲学之所在。
  人文管理的特点是它没有经过一个工业革命,不能用严密的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科学方法来达到目标,而科学管理的目标过于单纯,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追求利润和产出,哲学管理则是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结合起来的新的管理。对于现今和谐校园建设而言,既要重视人本管理,求得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充分潜能;“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衡量人才资源开发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有利于产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也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重视规划的哲学美感,实现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也就是吸收了人文管理的优势,以文化的觉醒和新体验来预防校园发展的危机。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发展的历史途径或哲学途径应该是在迈过管理的文化时代和管理的科学时代后,走向管理的哲学时代,亦即结合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哲学管理时代,对人文有新的自觉,对科学也有新的自觉。
  四、发展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效应与新的理念
  我们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大概念。所以,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展览及举办学术演讲等最普通层次上的表现形式。而是要通过校园的综合建设(建筑建设、人文建设、体育建设、知识建设,乃至哲学建设等)来产生校园建设的文化效应。校园文化具有“动力效应”、“坐标效应”和“理念效应”,校园建设的发展在短期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大的,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校园建设的发展是深深地植根于非正式的文化制度的沃土之中的,文化制度不仅为和谐校园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供发展的价值坐标,而且提供一种终极理念,并保持和谐校园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说,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是根本,是其核心,所有的其他因素都因文化而展开。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必须重塑一种新的文化。
  1、在借鉴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校园职工中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同时,还兼顾有突出贡献人才的个人利益(既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应是精神的),调动个人(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形成每个人都在争先贡献的思想氛围。同时,也透视出一个校园师资队伍的文化品位。我们还要高度重视理性化制度建设,用“法治”精神完善自我。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以义谋利”的义利观,效率优先,并兼顾公平。应树立能力本位观念,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
  2、在校园文化创新中,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以人为本等有益成分,而摒弃其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同时要注重制度的理性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众多不同之处,那就是它忽略了培养一种有能力且富有进取性的个性化品格。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将不同的个人(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师生)结合为一体,在一个共同的宗旨目的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从中挖掘优秀的、向上的、能彰显校园群体的个性化品格,并在这一群体中由小到大地进行宣传和扶植,逐步地形成创新的校园文化。
  3、用哲学的理念来统一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高度统一,进而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群体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她的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的思想意识都带有原地域的文化和习俗,为此,我们要是只用原已固有的校园文化,来统一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很难的,甚至会停留在原地,显得十分呆板。那么,如果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能改变和决定人们思想意识的哲学理念,通过挖掘和树立几个或几十个典型中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意识师生,加以宣传和引导。那么,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就简单的多啦,校园文化的统一也就容易得多啦。同时,也将使校园文化的统一理论,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4、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校园群体开发创新的基地和主要思维途径,鼓励创新为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红军著.人力资本优化投资与管理创新.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12.
[2]孙万松等.中国园区发展的哲学与文化启示.管理学,2004.6.
[3](美)德鲁.葛洛夫(Andrew S.Grove)著.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0.
[4]黄伟.校园文化概论.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6.
[5](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120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