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能解释有形物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无法解释无形的知识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不仅综合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资源配置问题的分析范式,而且解析了斯密的分工引发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本文通过阐述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状况,及其对增长理论的贡献,说明该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SA09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4日
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的《国富论》,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内生于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以索洛(1957)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外生于技术进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否认了索洛的外生技术进步,舒尔茨(1961)等认为上个世纪美国增长的最为重要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积累,这种观点引发了西方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
自20世纪初Fisher(1906)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以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力资本经济分析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早期的增长理论未能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1939;Domar,1946)、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Rosenstein-Rodan,1961)、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Hagen,1975)。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济之谜”出现(Helpman,1987):
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始终快于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速度。
二是日本和德国战后的兴起。日本和德国用了5年时间将经济回复到二战前的水平,然后只用了10年时间就一跃成为经济实力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的经济强国。
三是“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学界一般认为美国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根据要素禀赋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1953)的实证结果却与要素禀赋论预测相悖。
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经济之谜”,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Schultz(1961)开始系统阐述人力资本的概念,根据Schultz的表述,人力资本是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或者物质资本而言体现在人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益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依赖于学校教育、营养和健康投资、在职培训、个人或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等活动。Schultz(1961)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到农业增长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美国农业增长的最为重要的源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随后Becker(1964)建立了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微观基础,Becker还明确区分了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的概念。在经济增长分析中,Becker将人力资本积累与专业化分工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模型。
人力资本理论经过Becker(1993)从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两个方面有机的整合而得以完善。
二、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研究状况
(一)阿罗 “干中学”模型。阿罗(Arrow,1962)第一个提出内生技术进步的模型。他试图将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假设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厂商生产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结果,一个厂商的投资不仅会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而且由于溢出效应,还会提高其他所有厂商的生产率。
阿罗认为干中学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之源,技术进步不依赖于R&D。如果把新知识看作是新资本生产的副产品,那么知识存量可以表示为资本存量的函数。增加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增加产出,而且通过其间接贡献,即通过产生新知识使得其他资本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产出。阿罗的结论是: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无政府干预的经济均衡是一种次优,此时的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由于阿罗模型必须借助人口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来说明经济增长,因而该模型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内生增长模型。
(二)宇泽弘文“知识生产”模型。宇泽弘文(Uzawa,1965)在阿罗“干中学”的基础上首次用两部门模型分析知识的生产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部门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的生产。两部门均利用全部的知识存量,某种知识在一种场合的使用不会妨碍它在其他场合的使用,所以知识存量无需在两个部门进行分割。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可增加有效劳动,从而使得物质资本积累不再呈现收益递减的趋势。经济将以不变的增长率持续增长。
(三)罗默“知识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罗默(Romer,1986)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发展了原有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罗默把知识看成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边际产出递增,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报酬,从而刺激物质资本的扩张,物质资本的扩张必然伴随着新知识的产生。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互相促进使得物质资本生产出现规模报酬递增。新知识最初是伴随着富有远见的厂商新的投资而产生的,由于新知识的应用不可能完全保密,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提高。与阿罗的结论不同的是罗默模型无须借助人口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来说明经济增长。由于在产品生产中,知识的边际产出递增,经济增长越来越快,且不受人口增长率的影响。由此,罗默得出结论:知识或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四)卢卡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卢卡斯将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其中后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物质资本生产呈收益递增的趋势,从而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不断增加,因此即使是原始劳动,其报酬也会增加。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内部效应,即通过脱产教育获得人力资本会提高该生产者自身的生产率;另一种是外部效应,即不脱产通过“干中学”获得人力资本,会使得该生产者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卢卡斯认为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会在生产的过程中交互传递不断增进,从而使得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都得以提高。即使人口增长率等于或小于0时经济的持续增长仍然可能实现。
卢卡斯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不是通过斯密阐述的分工所带来的,而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
(五)竞争性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在本小节的(三)中罗默(Romer,1986)模型强调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决定经济增长和内生技术进步,该模型没有明确区分人力资本与抽象的知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现代技术进步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R&D,而非“干中学”,因而Romer(1990)、Becker、Murphy和Tamura(1990)、Azariadis和Drazen(1990)、Rebelo(1991)、Mankiw、Romer和Weil(1992)、Kremer和Thomson(1994)这些经济学家开始强调人力资本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罗默(Romer,1990)将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抽象的非排他的知识,它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另一部分是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排他性技术。研究部门的生产率增加可以提高经济均衡增长率。由于研究部门无法完全内部化其研究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均衡增长率小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我们对物质生产部门课税以补贴研究部门从而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
Jones(1995)对罗默的新设计的生产函数提出了修正,Jones认为过去的设计只有一部分能对新设计产生贡献,同时研究部门中不同的企业的研究会部分重叠。Jones内生技术模型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型必须借助人口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来说明经济增长。
(六)贝克尔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罗默(Romer,1986)模型中的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实为广义的人力资本,罗默根据其边际产出递增的特性推导出经济增长率缺乏微观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基础,不能阐释个体家庭对于增进整个社会知识资本的动力机制。
在Becker(1993)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中,人力资本被定义为孩子质量(Children’s Quality),这种狭义的人力资本能更好地理解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机制。宏观的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依赖于微观的家庭投资决策行为。家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孩子数量的影子价格与质量的影子价格决定了家庭对子女数量与质量的权衡,即决定了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
Becker没有对构成家庭效用函数中的子女数量、质量和其他商品的消费的替代弹性做任何特定的假设条件,因而Becker家庭决策理论对于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的微观机制更具有一般性,因而也更具有解释力。
三、结语
索洛(1957)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能解释有形的物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无法解释无形的知识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不仅综合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资源配置问题的分析范式,而且阐释了斯密(1776)的分工引发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olow,R.,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2]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51.1.
[3]Fisher,I.,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M].The Macmillan Company,1906.
[4]Domar,E.,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 Econometrica[J].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46.14.2.
[5]Rosenstein-Rodan,P.,International aid for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1.43.2.
[6]Hagen,E.,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M].Homewood:RD Irwin,1975.
[7]Helpman,E.and P.R.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The MIT press,1987.
[8]Leontief,W.,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economy,1919-1939: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equilibrium analys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9]Becker,G.,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64.
[10]Becker,G.S.,Human capital[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IL,1993.
[11]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
[12]Uzawa,H.,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
[13]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
[14]Lucas,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15]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16]Becker,G.,K.Murphy,and R. Tamura,Human capital,fertility,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17]Rebelo,S.,Long-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18]Weil,P.,Overlapping generations:the first jubile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22.4.
[19]Kremer,M.and J.Thomson,Young workers,old workers,and convergence[J].NBER working paper,1994.
[20]Jones Charles,I.,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3.
[21]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