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49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2/8/28

作者

□文/李丽芳1 尤秀斌2 崔中波2

浏览次数

593 次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提要] 河北建构文化强省,不仅是为河北夯实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后劲、均衡发展态势,而且是为国家发展供给健全模式、精神导向与价值根基。这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应当达到的双重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河北要建设文化强省,在宏观筹划上,必须要在重塑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建构文化制度、改良和再造文化土壤等三大方面下足工夫。
  关键词: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燕赵文化重塑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编号:20120136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第四极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2日
  一、要重塑河北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
  河北曾经具有文化价值观念上引领中国现代转变的精神气势。近现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李大钊就是这种引领能力的典型代表。但改革开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精神气质的衰变。因为这一进程的展开,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布局之下,由河北具体实施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河北也确实以自己务实、肯干的做派,实现了带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目标。这是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河北人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现代转变中,逐渐遗忘了引导国家向现代的纵深地带推进文化抱负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发展的胶着时期。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制约了国家的现代转变。河北必须以自己在经济上的拓展能力,继续为国家拓展出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精神经验。这是河北的现代宿命,是河北不得不认领的沉重任务。河北必须开怀拥抱现代价值,将民族精神深处的人文主义、规则意识、制度安排与秩序追求,与现代开展出来的自由精神、宪政法治、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对接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必须对具有历史文化象征的标志人物、核心价值、制度主张进行有效的清理、重造,从而理性清理出自己具有的、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大塑全民重视文化之风,转变单纯看重经济事务的低俗务实风气。以期形成一种“坐而论道,起而可行”的崭新现代文化气质。让河北人民为自己引领国家现代精神的历史而自豪,进而形成自己承继这一精神使命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塑造河北自由竞争、全力向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风气,从而形成一种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为适应地区发展和国家进步需要的新观念、新制度和新举措,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河北已经有健全的传媒体系、良好的开放氛围、全国为数不少的专利申请量,这是河北在精神气质上足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根据。如何有效扩大这些领先优势,进而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创制的制度形态,正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再一方面河北制定和执行文化发展政策的党政机构、文化教育组织和公民社会中的文化促进单位,应当求大同而存小异,达成高度的文化共识,以提升河北的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为共同目标,展开富有合作精神而非斗争内耗观念的艰苦工作,为河北文化的近期腾飞提供深厚的政治土壤。为此,河北必须高度珍视自己的思想解放环境、制度导向机制和宝贵的发展共识。
  二、要将制度建构放置到优先位置
  这里所讲的“制度建构”,指的是文化资源的配置机制、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文化软环境塑造的长期架构,以及文化层次理性递进的制度布局。
  在长期将经济发展作为地区乃至国家发展首要任务的思维定势中,要将文化发展作为重要事务突出出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就涉及到文化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给是不是有保证的问题。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一时的运动式资源供给也许是有保证的,但是长期的文化资源优势投入,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譬如,河北已经建设了居全国前列的各种文化设施(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等等),这是显示河北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实力”的标志。但这些文化设施是不是有长期的资源供给,使其不至于陷入资源短缺的窘境,则是考验河北建设文化强省是不是具有坚韧力度的事情,这就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如在全民共识的坚强支持下,以立法的形式为文化资源的长期有效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也必须跟进。所谓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指的是凡是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初次建设与后续建设,不能只是领导当下重视的产物,而是区域内制度布局的结果。因此,这是一种杜绝由领导决定一个地区文化硬件建设的人治状态的制度取向。也许人们会怀疑,超前的或应有的文化硬件建设并不是文化强势状态的显示指标。因为缺乏文化品位的公众不见得乐意进入这类文化设施中,使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合拍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缺乏起码的文化硬件建设,公众绝对没有高雅的文化品位;而提供了基本的文化硬件设施,则可以将公众引导到高雅文化的场所之中,逐渐养成公众的高雅文化品位,重塑公众的文化气质。
  在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文化软环境的长期塑造抱有足够的自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大众文化需要的满足,构成人们判断是不是处于文化资源匮乏的首要指标。因此,提供足够的大众文化产品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性事务。河北在这方面积累有相对丰厚的经验,也提供了具有继起性的大众文化产品。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到晚近阶段的动漫制作、影视产品,体现了河北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的持续能力。但需要重视的是,河北在大众文化产品方面的制作优势,还没有同样体现在高雅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河北还必须迅速提升自己在高雅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高雅文化的发展,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研究,而不能满足于大众文化的些许成就、文学艺术的少数创制。促进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并自觉建设一支足以应对政策需要的对策性研究队伍,一支说明和解释河北在国家现代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社会科学队伍,一支足以深入系统建构中国现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术研究的队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考虑到河北当下的文化处境,尤其是考虑到河北目前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还不是处在前沿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形成实事求是的文化建设进路思路。这一进路,就是一条沿循从大众文化逐渐进至高雅文化的进路。一方面河北建设文化强省,当然需要对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同时下手,从而使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大众文化上相互匹配,不至于形成文化发展的畸形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发展资源的总体有限性,因此必须将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先配置给当下具有发展优先性的项目。考虑到大众文化的发达供给高雅文化发展以社会土壤的缘故,目前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举措,有必要从大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入手。考虑到大众文化肯定会与高雅文化竞争资源的情况,河北也必须对不少缺少的高雅文化建设配置相应的资源。办好一所大学、支持好一家媒体、维护好一家剧院、宣传好一位卓越文人,构成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些基础性工作。
  三、要改良和再造现有的文化土壤
  这里所讲的“改良和再造”,首先涉及日常文化氛围的重新营造问题,同时关乎细致入微的文化改良举措,进而与河北是不是能够形成新的文化气质相关联。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必须重造文化气质,从大众的日常生活着手,重新召唤河北人原来关注大问题的精神,使这一精神重新回到河北文化建设的现场,对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促使河北文化走出地方性、告别区域性,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
  同时,需要对河北公众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再改造。如何在保持河北人民的市民生活情调的前提条件下,将他们引导进入高雅文化的空间,帮助他们欣赏、介入并直接投身高雅文化的建构过程,是河北是否真正能够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标志。
  河北的文化气质也是需要改造的。一方面当然要肯定河北文化气质中接引现代文化的成分,诸如接纳市场机制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务实的生活取向与人生品位、当下快乐的生活哲学,等等;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河北社会公众对于崇高事务的疏离、对于经济大事的淡漠、对于公共问题的冷淡。这对于河北形成领导全国的新型现代文化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自觉地松动河北的传统文化土壤,植入现代文化的种子,促使河北人民在留意个人情怀之外的公共关注热情与能力的成长,从而促使河北全社会形成既有个人安适生活、又有深刻思想见地、更有积极的公共行动的文化新气质。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是如何获得一个比较文化优势的问题。这首先是一个国内强势文化区域的比较优势的获得问题。无疑,国内具有比较文化优势的地区不在少数。简而言之,一切具有历史文化积累的大城市,都具有相互竞争的文化底蕴。但是相比而言,岭南派文化和海派文化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参照系。京派文化以千年皇城文化和当代中央权力所在地的文化“霸气”,深刻影响了河北,构成了河北京畿(畿辅)文化的比较优势;江浙派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以学习西方的先行性与典范性,构成对河北文化现代规范性的挑战。河北文化的比较优势,不在权力的支撑,也不在学习西方的中规中矩,只能在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上。为此,河北如何更具有雄心地将中国文化的创新任务接纳下来,不断地以创新气质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创造性发展,就成为河北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的象征。就此而言,传统的燕赵文化已经不足以成为创制新型河北文化的根据,只有在锻造血气相通的“燕赵文化”、“京津冀文化”的基础上,河北的文化比较优势才能凸显而出,全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特色文化品牌。显然,在江浙派文化、岭南派文化与海派文化具有某种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不仅需要勇气、气势、政策、资源和举措,而且需要弥补短缺的人才资源。在做实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的社会基础的同时,河北能否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并宽容对待文化英才的文化创制活动,就成为河北是否能够在短期内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紧迫工作。
  只有把以上工作都做好,河北才有希望成为北京、上海、广东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四极。这里所讲的“第四极”,不是指地位与作用逊于第一、第二、第三极的相对弱势的第四极,而是成为各具特色,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相互补充、不同作用的对等的第四极。这样的对等四极,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将极为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这不仅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之福,也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变之福。
(作者单位: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燕赵都市报社)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河北学刊,2009.5.
[2]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汇报,2006.1.
[3]文化强省建设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以河北省为例.中国报业,2011.22.
[4]近五年河北文化研究焦点问题述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043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