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特定社会要求和社会影响在校园环境内的反映与折射,因而能够为大学生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找到结合点,从而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社会化也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化;互动
基金项目: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基于大学生社会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成祖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8日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特定社会要求和社会影响在校园环境内的反映与折射,因而能够为大学生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从而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社会化也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互动,有助于我们在大学生社会化视域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方向问题决定着大学生“合社会性”发展的成功与否,在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成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全球范围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从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看,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和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方向,就可能使他们迷失于种种的现实冲突和困惑之中。因此,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依托,其建设方向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
第二,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效果。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要在以往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以下任务:一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本质,构建主体中具有本质力量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体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科学技术和科技伦理的学习,掌握并合乎道德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个体在科学技术运用上的“合社会性”,实现个体素质在现代科技社会中“合社会性”的发展;三是在个体利益追求与对社会的适应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发展个体的综合素质;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的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它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所以,校园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完成上述社会化任务的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总体上是学生的价值追求的反映。即,校园文化是高校以学生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因此,从学生价值追求的目标来看,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最高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是人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形式,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价值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过程即校园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学生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可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校园文化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完全统一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本性的现实性,增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体的人的价值的提升。
二、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着大学生社会化展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大学生社会化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向、内涵贫乏、特色不明显等等,不能很好地促进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因此,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同大学生社会化结合起来,必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出贡献,必须围绕着大学生社会化的全过程展开建设。
第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大学生社会化目标相统一。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必须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相结合,必须根据大学生社会化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校园文化内容。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只是就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没有更好地做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技能,在培养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和社会角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效果不明显。
第三,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大学生社会化不同阶段的特点相统一。从宏观上看,大学生社会化可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两个阶段,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阶段的一个环节,继续社会化是大学生毕业后为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而继续学习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重新确立价值观念的阶段。从微观上看,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可分为低年级阶段(大一)、中年级阶段(大二、大三)和高年级阶段(大四)三个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均有所不同。校园文化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大学生社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十分活跃,发展变化极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必须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针对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校园文化内容,这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与健康发展、防止社会化工作失败的保证。
三、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能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和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而这会更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但是,大学生从来就不满足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因此,大学生必然要以自己的发展方式来表现和宣示自己,而这种展现方式正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校园文化,引导和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创造、选择、接受和传播作用。
第一,创造作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建构。大学生正值人生中精力旺盛的时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想象力丰富,理解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这些创造能力的发展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大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敢想前人不敢想的东西,敢干前人不敢干的事情。他们不仅在科学、艺术活动中创造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改革创新,带头破除陈规旧习,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使这种发展以校园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以自己主体性的思考和认知推动校园文化的科学建构。
第二,选择作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觉醒。虽然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基础和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社会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校园文化就一定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从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校园文化之所以能产生,除了社会所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外,还需要大学生对反映自身思维与存在方式的各种意识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吸纳。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对符合其群体价值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进行判断和摘取。显然,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选择是在大学生社会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如果没有大学生自身发展这一客观物质基础,这种选择将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种选择能力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和主体性成熟的程度。
第三,接受作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响应。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总是对现存的事物表现出不满足的态度和冲破既存现实的愿望,他们对“现存的就是合理的”总是不愿意坦然接受。因此,会自动打开思想自由飞翔的大门,坦然接受外来新鲜空气的心灵孕育,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总是保持在探寻未来真理与前沿领域的激活状态,从容吸纳和坦然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并将之融入到自身所创造的文化领地之中,从而使校园文化总是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大学生的这种不满足精神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自觉追求,而且也表现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响应。
第四,传播作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现实应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对相关的事物产生影响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化也不例外。就其对校园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说,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必然要求这种能够证明和宣示自己存在方式和思想维度的意识形式能够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并能够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使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秩序能够得到改变,进而使自身作为一个群体能获得相应的地位而不再是边缘人。因此,作为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应答,大学生必然会通过自身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得以迅速传播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使这种反映自身意图和理念的意识形式对社会变革起到影响作用。
因此,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而大学生社会化反过来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1.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贝静红.耦合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互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4.
[2]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框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3]杨昕.当代青年文化发展及其与青年发展的互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4]李晓元.德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5]成祖松,宋洪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