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实施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供应链管理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供应链管理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具体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为我国尽快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讨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9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10年加工贸易总额已达到14,079.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8.55%。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不断涌现,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端产业链为主的加工贸易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加工贸易的“转型”是指贸易方式、地区分布、企业性质的转型。“升级”包括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产品升级”是指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从物质产品加工向服务产品加工升级。“产业升级”是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产业链升级”指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到高端环节的纵向升级。转型与升级是一种质变与量变,横向到纵向的关系,虽然两者的表述与侧重点不同,但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最终的目标是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SCM)属于管理学的范畴,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它涵盖了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流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为核心,以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为目标,用最少的成本完成从采购到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所有流程的组织与协调的管理模式。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加工贸易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供应链管理理念尚未普及。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的单一层面上,仅考虑到上游供应商的选择定位,而没有考虑到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也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传统的企业经营中,供销之间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上下游企业是一种相互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追求的是双赢和整体盈利的最大化,这样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尚未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普及。
2、缺乏“链主”型企业。随着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部门向中国转移,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也逐步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之中,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增值能力仍较弱,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从事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业务活动,技术进步和利润空间都受到限制。“链主”型企业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和供应链管理优势,可以主导整个供应链管理,从而加快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获得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极其缺乏这种“链主”型企业,这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3、缺乏“拉式供应链管理”意识。供应链管理根据对需求的执行顺序可分为推式和拉式。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通常采用传统的推式供应链管理,即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做出生产计划,然后寻找分销商和客户,缺乏以顾客订单为驱动因素的拉式供应链管理意识。在当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环境下,减少库存和快速响应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优势来源,因此构建拉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未来的正确选择。
三、供应链管理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系
(一)两者的内在关系。供应链管理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生成关系,两者在根本上都是围绕价值链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则是一种宏观的经济现象。企业通过对所在产业价值链进行分解,根据自身的竞争力和经营特点决定从事整个价值链中的一个或若干环节,而对非核心的业务环节进行外包,与产业链上的众多上下游企业形成合作关系,通过信息管理、客户管理、关系管理、库存管理、风险管理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如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减少库存、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这种动态演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加工贸易所谓的“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转型升级的最终结果是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如最终产品的简单组装和低端零部件配套生产)向高端环节(如产品设计、软件支持以及品牌和营销控制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如果加工贸易企业没有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很难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高动态的增值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就难以形成宏观上的转型升级,所以供应链管理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必要条件。
(二)供应链管理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演化模式。由于供应链管理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在关系,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推式、拉式和拉式拓展三个阶段。以外贸企业为例,在供应链管理初期,采取用户需求——多国采购和组装——客户端的“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重点是管理企业内部资源。随着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演化为第二阶段的生产计划管理者,采取用户需求——制定生产计划——控制生产——交付客户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为顾客提供定制化服务。最后在全球买方市场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发展到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组织者,按用户需求——设计——制定生产计划——全球范围选择供应商——管理控制——交付的模式,为顾客的每笔订单设定独特的供应链,作为“链主”管理整个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升级的过程中,企业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链的升级,从最初提供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原材料采购、组装,到生产管理,再到位于价值链高端的设计、质量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服务,通过服务的延伸和拓展,不断提供更高价值的增值服务,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并带动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产业价值链升级。
四、实现转型升级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一)合理定位的多层次供应链管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技术、资本等竞争力的不同,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管理能力也不同,所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采用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具体的实施对策为:
1、外贸企业及品牌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链主”定位。外贸企业和品牌加工企业通常拥有更多的客户和供应商资源,在信息技术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上有相对优势,可以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和质量控制等服务环节,将传统的生产制造等低端业务外包,作为“链主”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2、中小型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节点”定位。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地位较弱,但在特定产品的加工制造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果能作为供应链的“节点”,与“链主”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生规模经济,建立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基础。
3、卫星型企业的供应链初步构建。卫星型企业是指处于价值链最低端,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产品的一类加工贸易企业。卫星型企业应该及早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构建企业最基本的供应链,让自己参与到上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分享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发挥小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持续创新的供应链管理。多层次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不同企业的角度探讨的,而对于所有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应该实施持续创新的战略,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企业应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做出调整,根据客户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逐步改变业务类型和拓展服务范围,在持续创新的积累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创新的供应链除了理念上的确立,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更新与维护。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及时掌握信息,缩短周期,对企业来说,准确及时地完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环节对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2、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积累。供应链管理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围绕积累起来的客户资源进行不断的管理和扩展,达到多赢的目标。
3、组织机构的调整设置。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内部组织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例如从传统的职能组织转变为业务部组织,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使内部组织机构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协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牛鱼龙.香港物流经典案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曲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对策[J].开放导报,2008.10.
[4]张晓娜,刘希宋,王发银.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
[5]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国际经贸探索,2007.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