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利率波动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发生变动,进而给资产负债结构既定的商业银行产生风险,这是各类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与积极防御的对象。本文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过程中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入手,分析其风险防范策略不足之处,通过案例分析,从利率互换的原因、条件以及作用方面,介绍以利率互换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工具在防范利率风险效用中,对表内风险管理技术的补充完善作用。
关键词:敏感性缺口;利率互换;利率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与利率互换的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7月30日
一、传统利率风险防御的敏感性缺口模型分析
(一)敏感性缺口模型(或重定价模型)分析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不论在西方商业银行还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调控策略是,通过监控、测量不同时期的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也就是资金敏感性缺口GAP,预测不同时期的利率变化,来判定净利息收入NII是增加还是减少。ΔNII=GAP×ΔI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当敏感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资产的数量大于敏感性负债的数额,当利率上升时会导致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收益成比例上升,而资产的收益要多于负债的利息支付决定了银行的净收益增加;当敏感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负债的绝对额要大于敏感性资产的绝对额,进而会因为负债的利息支付大于资产的收益,最终导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减少。一般来说,资金的敏感性缺口越大,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面对利率的有利增长时,净利息收益会成倍增加,而面对利率的不利增长时,净利息的收益就会有很大的风险暴露。
最保守的做法就是将敏感性缺口控制为零,这时净利息的收益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此起彼伏,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情况。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表1中显示出了近几年银行利率的调整非常频繁,不同商业银行在控制不同的敏感性缺口状态下所获得的净收益的变动结果也是参差不齐,这就是由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所引发的。(表1)
1、忽视了资金回流。敏感性模型将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提取出来作为分析净利息变动的影响因素,但一定时期内资金不是静止于某个领域,而是以其便捷的流动性在银行与债权、债务人中充分地流动。正是这种局限性的存在,让敏感性模型在设计上还有欠缺,在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够完全依据该模型来防范利率风险。
2、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难度。由于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或浮动,商业银行也只是利率的被动接受者,如从1996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逐年下调的,起初已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会随着国家贷款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而定期存款利率却参照的是合同利率,于是已经存到中长期的存款利率则不会随着国家存款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从而导致事实上的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局面。
3、忽视了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上所接受的资产价值记录方式——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正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准确地体现了资产的价值量,但是敏感性缺口模型中,敏感性资产负债的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考察期的固定,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
(三)案例分析。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以利率浮动情况确定净利息变动。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以下是建设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部分资料。“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本集团1年(含)以内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5,997.63亿元,负缺口较上年末扩大3,493.39亿元,主要原因是短期限存款增长较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款项大幅减少;1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缺口为 12,110.74亿元,正缺口较上年末扩大4,717.45亿元,主要原因是债券投资组合久期的延长。”(表2)
依据模型计算公式ΔNII=GAP×ΔI,建设银行一年期GAP为负5,997.63亿元,则在未来一年内,净利息的变化程度主要依据利息的浮动水平。按照表1内的利率情况,自2010年到2011年基准利率增加0.75%,净利息于是减少44.98亿元。这是由于资产负债结构水平在利率变化后产生的无形损失。
二、利率互换工具在防御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当然,作为风险管理的表内管理技术,敏感性模型只是其重要的代表,还有久期缺口模型与到期日缺口模型,三个模型构造的特点上非常相似,只是考虑的因素不同而已。下面,我们从表外管理技术中提出利率互换这种衍生工具,以此来展开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独到之处。
(一)利率互换工具。利率互换 (IRS)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目前我国应用的就是最简单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它的基本原理是双方订立的、在一定时间后进行的支付协定,所支付的金额是依据一定的利率和一定量的本金来计算。在典型的利率互换安排中,一方依据浮动利率计算支付的金额,而另一方则依据固定利率确定支付的金额。由于互换是建立在双方不同的利率预期之上,而真实的利率情况只会被一方所预测中,于是没有对利率进行正确预期的主体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利率互换属于零和博弈。
图1是利率互换简易模型图,A公司与B公司签订利率互换协议,A公司以每年R1固定利率借入资金,同时每期支付给B公司f2(r)的浮动利息额;而B公司以浮动利率f1(r)借入资金,同时每期支付给A公司R2的固定利率。(图1)
(二)利率互换的作用条件
1、要求一方有能力比另一方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取得某种利率。这就需要不同的信用水平的机构参与互换,正是由于授信条件的差异,各自被给予的资金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促成双方完成互换。
2、互换双方对未来利率的走势持不同的态度。利率互换是为了规避未来利率发生不利变动时的风险,但同时也放弃了利率发生对自己有利变动时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对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是互换的基础。
3、双方要求的资产期限能够较好地配合。由于不同主体要求的利率期限结构会有所差异,能够使双方交易在可共同接受的期限内是完成互换的外在条件。
(三)利率互换在风险管理中的显著作用
1、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对于利率风险的缓释作用。一般企业采用利率互换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或者是提高收益,但是商业银行利用利率互换来防范利率风险还与资产负债结构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主要有固定利率存款、浮动利率存款,对于商业银行,长期固定利率存款确定后就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期权风险。利用银行与其他机构间的互换,将浮动利率的头寸变成固定利率的头寸,或者将固定利率的头存转换成浮动利率的头寸,这样就改变了资产或者负债的结构,再加上合理的利率预期,就可以实现风险的锁定。
2、表外业务的弥补性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大部分已被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渠道,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将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3、利用利率互换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度。经济全球化对于各国金融机构的发展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效利用金融工具,策略性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交流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金融机构的资本调整方向与利率预期不一定相同,给国际间的资金调度产生了可能性。在人民币汇率逐渐放松的新形势下,人民币的离岸货币市场即将在伦敦形成,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对外开放的程度明显提高,各国货币需要与人民币交易的模式也与日俱增,只有适应多样化的交易策略才能在金融领域走的更远。
(四)案例再现。仍旧以上述建设银行的案例来讨论。这里利用利率互换对该行的风险头寸进行处理。当我们在银行间利用利率互换时,便能够将利率预期的风险在互换结构中展示出来。当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在2011年1月8日完成了一笔基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3个月期的SHIBOR)标准利率互换,交换的名义本金是50亿元,交换利率协议细节如表3所示。(表3、表4)
建设银行一年期利率敏感性负债是负缺口,其主要原因是短期限存款增长较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款项大幅减少,但是风险管理部门依旧预期浮动利率会上调;而开发银行存在大量的负缺口,要防范利率上升的风险,于是进行了该单交易。图2可以观测到一年内的3个月期SHIBOR走势,事后我们观察到4次3个月期SHIBOR的标准利率互换。(图2)
按照交易的名义本金50亿元,每1元获得0.26045+0.305925+0.471825-0.041325=0.996875元现金流,则总共可盈利50×0.996875=49.84375亿元。于是建设银行大约防范了49.8亿元的利率风险损失,很好地弥补了净利息的44.98亿元的缩水。这便是利率互换给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打上的“补丁”。
三、结论与思考
(一)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优与劣。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原理易懂,思路清晰而且计算、操作都较为简单,正是这些优势让它在我国现阶段风险管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利率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在考虑资金回流、利率体制以及公允价值方面考虑欠缺,并且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利率互换的优与劣。利率互换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缓释作用、表外业务弥补作用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度作用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优势,它以全新的视角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合作化理念很好地展示出来,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公允价值因素,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还能够减小商业银行融资风险。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互换双方绝对优势地位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佳理论组合效果的产生,而且在国际互换业务中往往需要配合货币互换来抵御汇率风险。
(三)两者兼容性的思考。以敏感性缺口模型为代表的表内风险管理技术依旧在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也正是以其操作相对简单、预测相对容易、发展相对成熟等条件备受青睐。利率互换工具是一种舶来品,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第一项利率互换以来,利率互换渐渐以其结构上的优势被广泛关注。两者在对利率预测问题的角度不谋而合,而且在优劣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但在对利率预测结果的作用上以及所处资产负债表位置上却差距甚大。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在商业银行中的“大宗”地位有长期历史性的优势,但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表外业务规模的迅猛发展,单一的表内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结合表外业务的优势将风险管理的防火墙修葺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表内与表外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并非矛盾,反而能够很好地兼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于是利率互换的运用对传统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补丁”效用将十分明显。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和平,周茂彬,王小明.存贷款业务中的隐含期权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9.
[2]冷昕鑫.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完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郑军.利率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陈为涛,李娟,程英春.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