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51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2/9/24

作者

□文/邓 洋

浏览次数

347 次

如何提高建筑制图教学质量
  [提要] 建筑制图是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点很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本文为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5日
  建筑制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绘图的实践能力。作为建筑行业专业人员,具有适当的构思及设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工科学生的图纸识读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绘图技能,作为一个绘图老师,笔者认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操作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应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
  1、要合理设置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加强计算机绘图教学。修改原来的大纲,新大纲的教学目的要坚持注重基本概念,注重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原则,减少画法几何部分内容或降低难度,注重培养学生手绘、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加强标准化教育,加强学生的建筑施工图绘图能力,增加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空间概念。例如,在训练绘制建筑施工图时,学生可通过实物观察,正确的学习如何识别各建筑施工图相互间一一对应的空间逻辑关系。同时,应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应该包含画法几何,绘制建筑施工图及识读建筑专业标准,查看建筑专业图集,CAD计算机图形学等的表达;降低画法几何中困难的部分,协调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
  画法几何是建筑制图理论基础的一部分,有较强的理论和系统性,但重点是分析图形功能的空间几何问题,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距甚远。部分画法几何简化了教学内容。例如,在生产中,工程技术人员遇到的曲线和曲面,相交线和交叉线,实践中经常使用类似的画法。因此,该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没有太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行掌握。建筑施工图部分,应着眼于学生的识读能力培养。图纸尺寸,比例要考虑实际因素,应侧重于建筑施工图的平、立、剖面图的统一,学生将在实践画图中逐渐熟练。通过这种方式,在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建一个有趣的和明亮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绘图类,由于复杂的空间转换步骤,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和其他方法,让学生思考、发现、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建筑制图知识、识读能力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驱动型教学的全过程手段,逐步实施,从易到难,一步一步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建筑制图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培养两个能力,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这是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重点。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启发教学,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并行。如,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问,教师还可以直接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在上课或下课后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和主动更新自己知识的意识,还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的方式来克服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材料为主的缺点,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采用参观、绘图、讨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边看、边做、边听、边想、边练,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刚绍旭,李丽.优化设计机械制图的课题提问.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3.
[2]刘雯.制图在技术教育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邓云君,王存喜.制图教学与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2007.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29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