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49期/企业战略/正文

发布时间

2004/7/6

作者

-

浏览次数

2090 次

国内零售业联合舰队VS外资巨头

  阳春三月,正值“商机”盎然之际,但中国零售业却受到几分“春寒”的袭击。今年3月16日—17日,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全国流通改革发展会议上说,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说今年12月11日前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这表明商务部取消对外资零售业的政策限制,中国零售业马上要全面对外开放。可见,一场内外零售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即将展开。
  一、国内零售业现状
  (1)外资零售企业潮水般涌入中国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目前为止,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中的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布局了销售网络。以沃尔玛为首的外资巨头现已在我国开设了33家分店,为了抢占中国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份额,这些零售巨头将要加快开店的数量与速度。可见,内外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2)中国零售巨头与外资巨头相比差距悬殊
  排名中国零售业第一位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额为485亿元。而位于世界500强榜首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2003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56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第一位的20倍。显而易见,内外资零售企业间的差距是何等悬殊!
  剖析中国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该如何应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先来详细比较一下内外资零售企业。
  一、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巨头的差距:
  (1)外资零售企业具有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是外资零售企业的核心优势,其带来的低廉成本可赢得广泛的市场。外资企业一般都是实行连锁经营制的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且在经营上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而我国零售企业以独立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经营规模较小的问题。据统计,我国零售业前50家的零售总额还不到全国的5%,没有任何一家的规模可以对国外零售商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零售企业与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相比颇有一番“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2)外资零售企业具有信息技术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他们采用了如POS(point of sail—销售时点系统)、MIS(信息管理系统)、DEL(电子交换系统)等系统,组建了一套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程序,从而,节省了许多环节的成本费用,快捷准确地了解到市场上的信息,更快地作出应对策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销售先机并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相比之下,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管理技术比较落后。中国零售企业在计算机应用、数据交换、信息传输等技术上都严重滞后。很多企业在商品流通环节上,如财务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等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成本高且准确度较低。尽管我国零售业领域已有计算机网络数万个,也有的已引进一些管理系统,但上层领导及至基层员工的现代信息意识和素质普遍不高,对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的应用率非常低,如对MIS系统的应用仅停留在事务处理上,决策系统的支持还是一片空白。
  (3)外资零售企业具有物流管理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拥有完善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管理,将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统一,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为连锁企业自身供货的配送中心还是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中心,不仅数量少,而且水平也不高。如北京市的企业连锁配送率仅在50%左右,少数能达到80%,大多数企业仍滞留在表面上的“连”,而达不到实质性的“锁”,致使这些企业既连不成规模,又锁不住效益。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7%,而实际可能超过20%,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只有10%左右,其中美国低于10%。
  二、我国零售企业的优势
  (1)本土优势
  作为土生土长的零售企业,更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清楚中国零售业市场的运行特点及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整合现有的本土资源。
  (2)区域规模优势
  本土零售业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并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群体优势。我国企业从大中小城市繁华商业区到县城、镇、农村的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地形成了广泛的经营网络,稳住了一定的客户群体。这是任何一个外资企业都不可能取而代之的,外资企业只能在部分地区、部分业态占领部分市场。据悉,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占到5%左右,所以这种竞争优势是单打的外资零售企业所不具备的。
  (3)政策优势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与竞争的本土零售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支持。据张志刚在中国流通会议的透露,国家将从影响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如体制、发展战略、管理、资金、网点、技术、人才等)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软环境。力争在5至8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的作用。所以本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植,利用外资进入的缓冲期,加快改革和调整的步伐,实现企业的科学经营。
  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一流零售外资巨头相比,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在资金、销售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同时,我国本土零售企业也具备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优势。针对我国零售业进入壁垒低、开放程度高的情况,资金、技术、管理与文化、地理相比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心。所以外资零售巨头较中国零售企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实力,本土企业只有开发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与敌抗衡。
  三、组建联合舰队 
  (一)联合才能生存
  面对外资巨头的冲击,本土零售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不是国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笔者认为国内零售企业单打独斗只会伤得遍体鳞伤,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有力量和外资巨头抗衡。实施企业联合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联合是指为了获取或保持利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结合为一个新的经济实体,或以资金、契约等纽带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企业团体,或共同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企业行为。企业联合可分为企业合并、控股、参股和联营等几种类型。例如在2003年4月24日,由上海四家大型商业集团(友谊集团、华联集团、一百集团和物资总公司)合并而成的百联集团2003年销售额为485亿元,在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以及经过重组形成的跨地区的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公司等零售业联合群体在国内成为民族零售业的中坚、与外资挑战的“领头雁”。可见,国内零售企业可以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竞争为动力、管理为手段、利润为中心、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舰队。
  (二)联合的益处
  1、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通过联合企业可实现资本快速集中与规模的有效扩张,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获得综合互补优势,提升企业群体竞争实力。企业间相互取长补短,使各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综合优势,获得战略协同效应,达到双赢 模式即可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扩大发展空间。企业通过联合可以打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延伸与纵向发展。
  4、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企业联合使企业经营范围多样化,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联合舰队战略
  四、企业联合舰队应采取如下战略措施以挑战外资巨头
  (一)“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国外零售业大集团只能在重点大城市建立店铺,深入不到中小城市和乡镇。而我国本土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土化优势,便利地深入至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对零售业来讲是进一步增加顾客群,扩大销售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避免城市中过度竞争的现实选择。因此,本土零售企业应把零售旗帜插到中小城市和重点乡镇,在农村布局一些销售网点,做大做强后再全面进军城市。
  (二)差异化战略
  外资零售巨头较本土企业实力雄厚,国内企业不能与其正面冲突,否则“鸡蛋碰石头”难保不损兵折将,所以,本土企业只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采取差异化战略,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商品组合、价格、服务、促销等方面做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以抢先市场;而且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城乡贫富悬殊,消费群体之间观念差异大,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应采取差异化战略以细分市场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三)国际化战略
   在外资零售业大举进军我国国内零售市场之际,我国零售企业仅着眼本土的防御性战略,毕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况且我国市场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快会趋于饱和。因此,我们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主动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走国际化道路。零售企业国际化可使得我国零售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相统一的流通体系,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各国交换商品和信息,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能够引导国内零售业结构优化,令国内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生产和消费,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虽然我国本土企业现在和外资巨头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相信我们的联合舰队会苦练内功,早日做大做强,挺身而出与他们再战国际市场。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零售业航母”会浮现在国际市场的水面上。(□文/常雅楠)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16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