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5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3/1/4

作者

□文/刘伯超1 杨 爽2

浏览次数

406 次

常州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提要] 为了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常州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是引领常州经济发展,促进常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常州;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本文为2012年度常州市社科联第八届社科课题《常州地区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8日
  2009年常州地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2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54.6%,其中新能源551亿元、新材料895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1,340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156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53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80亿元、物联网50亿元。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互动模型
  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制造业的社会分工,知识在产业链上的不断衍生而产生的,两者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导消费者是制造业,依赖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同时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最终融合成“一体”。常州地区七大新兴产业都属于“制造业类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或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因此它们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协同互动关系。其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划分为: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互动模式。这一互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市场交易机制来完成的“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企业的服务活动外置。企业服务活动外置是指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由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主要分为服务活动外包和独立服务部门两种类型的互动。(图1)
  服务活动外包是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制造业类新兴产业”外包与生产经营活动关联不大、非战略性环节的服务活动(人力资源、会计、物流等),有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来提供服务支持。
  独立出服务部门,表现为一些强大的“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逐渐壮大,拥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在满足自身企业服务需求的同时还有富余的服务能力,这部分部门就从“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企业独立出来,成为专业服务企业,不仅仅为本身新兴产业企业服务,而且为其他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活动。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互动融合模式。这一互动模式是基于科层制度的更深层次的互动,“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企业与服务企业呈现出融合趋势,表现为产品特性、组织特征模糊,产业边界模糊等特征。具体的互动模式为:服务工业化、制造服务化。
  服务企业通过工业化模式使生产效率、规模逐渐增大,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出现大量的规模较大的主动性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占据高端位置,不仅为“制造业类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而且也为其他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并向产业链后方延伸,形成制造业产业链上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企业,为“制造业类新兴产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优势。同时,大型的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化,逐渐转变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供应商,而不再是单纯的制造企业,两个产业界限再次模糊,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图2)
  总体上,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模式不是严格按照发展阶段划分的,这些模式是共处的。在融合模式下也同样会存在大量的服务外包和独立服务部门等基于市场交易的互动形式,只是各个模式所使用的条件不同,如独立出服务部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来进行,而不是众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在融合模式下,大型的具有服务开发、提供能力的制造企业才更有可能转型为服务供应商,加入到生产性服务业行列。
  二、常州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相关保障措施
  (一)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互动发展,根本是要尽快消除一些体制性障碍。应当加强市场秩序环境的制度建设,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对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
  (二)打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互动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影响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互动发展的主要是营业税和增值税。从营业税来看,要调整征税的方式,对服务外包采取增值税的方式。在税率设计上,鼓励发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同时对重点生产性服务行业实施税收优惠。
  另外,允许新兴产业企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新兴产业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对于当前增值税仅抵扣原材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产出服务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研究编制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互动发展战略性规划。建议政府部门明确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做到发展战略选择上的前瞻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互动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互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制定两者协同互动发展的专项规划;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四)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协同互动发展专项引导基金
  1、设立新兴产业企业服务化发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大型企业的服务化过程,对于大型制造企业的重点服务化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如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以及金融服务活动的外置给予支持。
  2、设立服务剥离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大型企业服务活动外置所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3、设立服务业商会和新兴产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设专项基金,选择若干个行业商会和行业协会,开展政府职能授权试点,逐步提高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工作权威。
(作者单位: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长春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玮,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6.
[2]楼新明.江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与启示[J].今日科技,2010.9.
[3]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7.
[4]吴先满.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