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0期/财政金融/正文

发布时间

2004/7/6

作者

-

浏览次数

2632 次

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充分就业的政策选择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难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有就业人员的下岗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日益加剧,况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设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和市场本身的缺陷问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将继续凸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实现充分就业是不现实的。税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内需不足、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发挥税收手段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税收的改革力度,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力求为解决就业问题创造基本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要从优化经济结构着手,运用有效的税收政策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就业弹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我国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1、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减弱。
  2、经济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使隐性失业显性化。
  3、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相互交织、累积强化就业压力。
  4、收入差距加大引发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减少,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
  5、入世将冲击我国传统行业和原有就业格局。
  二、我国目前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评价
  (一)税收收入超常增长与增加就业的目标相违背。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税收收入连年比经济增长率大得多的超常轨增长,可能是导致经济增长和劳动供给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显。税收优惠是一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吸收投资,扩大本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调整产业结构,吸收劳动力就业和产出水平提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在促进就业方面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功能不完善。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对劳动供给的调节作用微乎其微,具体来说个人所得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现行税制的征收范围过窄。
  2、费用扣除确定缺乏通盘考虑,费用扣除不够合理。
  3、税率结构问题。税率级距过多,名义税率偏高。
  (四)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筹资方式不利于扶持再就业工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征收社会保障费与预筹基金相结合的混合方式。一方面,由于政出多门,造成不同地区、行业负担水平悬殊;另一方面,由于筹资方式的强制性较差,导致欠缴情况严重,妨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此从税收角度看,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佳方式,也为再就业工程解决后顾之忧。
  三、我国当前促进充分就业的税收政策选择
  促进充分就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固然是扩大就业率的基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就业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经济扩张并不会主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增加,这涉及到就业弹性问题(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经济增长率相当不容易,相对说来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就业弹性则更为现实。事实上我国就业弹性很低。因此,我国在推动经济回升和扩张的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推出一些旨在提高就业弹性,保障就业机会增加的配套政策。
  (一)实施结构性税收减免政策,促进经济回升,扩大就业容量。运用税收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就是通过税收的课征和减免来实施的。从当前环境来看,政府可以针对经济运行中不同问题,采取适度减税政策,配合其他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特别是刺激民间投资的增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保证生产要素连续投入,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我国的就业率。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增强其调节劳动力供给的税收功能。一般来说,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反比。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欲望很高,但是支付能力不足。如果通过征税并配合财政的转移支出,把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作用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
  1、扩大征税面。
  2、完善征管和特殊扣除办法。首先,允许夫妻合并纳税。其次,在允许以家庭为计税单位前提下,合理制定特殊项目的扣除标准。再次,逐步推行综合所得税制。
  3、调整税率结构。首先,削减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档次。其次,在确定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时,要与企业所得税结合起来。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积极扶持再就业工程。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直接制约乃至否定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推动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进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所以说应立即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以社会保障税作为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主要手段,我国必须结合国情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固定性,保证了社会保障收入的稳定可靠;更有利于公平负担,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外部条件。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进行失业救济,劳动力再培训,实施“再就业工程”等,为劳动力随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转移创造条件,也可缓和产业结构调整所承受的压力。
  (四)实施提高就业弹性的税收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选择
  1、制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税收政策,拓展就业渠道。第三产业一般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资金少,容纳的劳动力多。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薄弱,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低。从税收政策上支持第三产业发展,顺应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2、从税收上支持作为扩大就业主要增长点的中小企业发展。一个国家的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的重大问题。从长期看,必须从供给入手,激发企业活力,特别是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它们不仅提供就业空间,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重视税收政策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哪里去?惟一出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减少农产品的生产者,增加农产品的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小城镇贴近农村,拥有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利”。小城镇是大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结点和过渡区域,能自动阻止农村剩余劳动力冲击大中城市。因此,小城镇具有类似于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小城镇建设中,政府必须保驾护航,最大限度扫除阻碍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羁绊和“枷锁”。
  (1)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启动市场、扩张消费、增加需求的有效途径。
  (2)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壮大不仅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亮点。
  4、继续积极利用外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市场需求将成为推动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导因素。随着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大量增加,会大大增加对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需要继续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为国内充裕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结合创造机会。在实行国民待遇之后,尤其在入世后的过渡期内,制定特定税收优惠,确保质量型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增加税收优惠政策手段的多样性,提高其可选择性。使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不仅吸引港澳台资本,也吸引发达国家资本。(□文/陈彦彪)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73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