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59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13/2/1

作者

□文/丁海静

浏览次数

549 次

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 外商直接投资在带动国内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同时,未能从整体上拉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本文针对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自主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一、引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竞争加剧,全球顾客偏好的趋同,全球学习的需要,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多元化技术采购、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新科技的灵活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留给外资的巨大市场促进了外资进入我国的进程。截至2010年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商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2,50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0,483.81亿美元。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带动了国内少部分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装备制造等领域的R&D投入和专利产出进步明显;但另一方面,FDI未能从整体上拉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并且在引进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外资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引资轻选资,片面理解引进外资的战略目的。招商引资仅仅是我国加快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最终战略目的还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出于通过外资提升地方政绩的目的,在外资引进过程中存在盲目引资现象,不注重对外资的选拔,为留住外资,各地政府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几乎都是将本地区的优质资产作为引资载体,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甚至主动出让市场。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本身当作目的,对引进外资的曲解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在多数行业节节败退,处于“国退洋进”而非“国退民进”的尴尬局面。
  (二)重引进轻消化,忽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严重偏低,从2004年才开始逐步上升,最近两年才有所改善,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投入比达1∶5至1∶8,我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例失衡,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限制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技术转移过程中重地点转移轻所有权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包括技术地点和所有权的转移,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更多的是技术实施地点的转移而非技术所有权的转移。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虽然吸引了大量外资,获得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然而,这只是技术的地理转移,中国并没有获得内生技术能力的提高。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产业,当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国有企业仍然不能自主设计出汽车,而后来居上的民营企业却在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领域占领了制高点。“市场换技术”的本意是想模仿日韩的做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自主创新,而我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功,究其根源就是未从根本上重视技术所有权的转移。
  (四)未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的潜力。目前,外资机构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潜力远未发挥,一是因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交流不充分,外资研发机构的知识溢出十分有限;二是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研发合作少,2004~2006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研发比例仅占产品创新企业数的1.3%,并且外资与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合作明显高于本土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偏重于引进国外技术,2006~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外技术比重接近或超过82.95%。
  (五)自主创新界定模糊,政策目标不明确。目前,国内对自主创新的界定比较模糊,尤其对“自主”的认定标准存在不同解读,使得外资在华研发机构普遍面临政策性障碍,包括创新成果得不到认定,难以参与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等;另一方面,我国尚未理顺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得政府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很难贯彻落实。
  必须明确的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从历史过程看,滑向外资依赖的起点是技术依赖,而外资依赖的后果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组织性的和制度性的,因而固化了中国工业与外国领先者的能力差距,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宏观平衡,而且影响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
  三、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鼓励外资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
  1、统一认识,充分发挥外资在华创新活动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首先必须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外资在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外商而言,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是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的,政府要在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内外公平的政策,推动外商来华投资;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政府应将部分外资在华研发活动有条件地纳入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其创新成果也可以按一定标准认定为自主创新成果。
  2、逐步取消部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建立内外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加入WTO后,必须按照多边规则要求开放市场,这使得市场不再成为我国获取外国技术的筹码,“以市场换技术”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当前,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关键任务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一,拆除行政性垄断对竞争性企业的特殊保护,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尽早结束一些企业依靠政府行政保护牟取超额利润的目的,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第二,建立符合国际准则和惯例的科技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体系,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3、完善外商投资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法律。凡是对外经济工作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且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应赋予其法律地位,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并依法办事和执法检查工作;政策法规以法律形式固定后不可轻易改动,避免由于政策的反反复复而使外商感到无所适从。在对外商投资审批方面,要简化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在外商投资中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所有涉及外商在华投资活动的官方文件应及时公布其英文版本,尽量避免外资对我国政策法规的曲解和误会。
  (二)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辐射效果
  1、提高本地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程度,强化FDI外溢效应。第一,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努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发挥企业集群优势,促进技术链的整体建设,共同分享创新收益,达到共赢的局面;第二,本地企业要努力加入跨国公司的前项、后项产业链条,通过信息交流,本土企业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状况,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土化,抓住难得的直接学习的机会,鼓励与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提高其技术外溢效应;第四,利用跨国公司的营销本土化,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开发我国市场,中资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可以提升内资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服务。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其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中小企业由于创新动力和压力大,成本小,决策程序简化,是任何市场中最活跃的主体,也是区域真实竞争力的最佳体现载体,世界各国无不出台倾斜性的科技政策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当前,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部分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而最具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又受到诸多发展限制。据调查,我国小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仅占25.2%。首先,应取消对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促进民营经济向各领域的渗透,丰富产业层次;其次,要积极培养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中小企业科技资源少、研发水平低的局面,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接国际先进技术的能力,同时政府要在政府采购、科研资助、税收抵免等方面制定向中小企业倾斜的优惠政策。
  3、鼓励高校与外资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发挥高校“技术中转站”作用。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大部分本土企业在创新领域的知识积累中还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与本土高校相比,企业也普遍缺乏科研力量和科研环境,并且WTO的加入也使得外资在许多领域不再需要通过出让先进技术获得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很难再像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样直接从国外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这一背景下,本土高校将成为连接本土企业和外资机构的纽带,发挥高校技术中转站的作用。一方面本土高校是国内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跨国公司交流最为活跃的群体,借助高校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渠道将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引入到中国,经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后通过技术转移渠道输送到本土企业;另一方面通过与外资机构的研发合作,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这些高等人才进入本土企业后也将迅速带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技术中转站”作用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战略的一条重要路线。
  4、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从国家层面看,技术引进达到一定阶段后,技术引进的难度会日益增大,对科技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政府首先必须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投入,全面掌握现阶段已有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始创新;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知识储备;最后,国家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特别要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予以扶持,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同时,政府要对技术先进型企业予以重点保护和扶持,消除企业技术研发资金缺口。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2]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J].国际经济评论,2004.2.
[3]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胡钰,刘光富.创新型国家之路——2008浦江创新论坛演讲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