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60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3/3/7

作者

□文/万欢欢

浏览次数

522 次

转移支付收入对县(市)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提要] 财政转移支付是在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转移,这种转移通常是无偿的,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最终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疆2009年75个县(市)的数据做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转移支付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键词:转移支付收入;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转移支付收入对县(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疆2009年75个县(市)数据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前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以东西部最为显著,而西部各省中由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得新疆的发展备受关注。实际上,新疆内部各地、州、市、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用实证的方法,以新疆7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上,通常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而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历史上,我国的做法是把资金、人力、物力政策向效益高的地方转移,待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以后,再来带动其他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从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政策到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政策,就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支援、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具体到地方,例如新疆是不是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可以把地理位置、经济环境、资源条件较好的县(市)先发展起来,然后这些发展起来的县(市)再来帮助支援发展落后的县(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本文单就转移支付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2009年新疆75个县(市)财政数据分析发现,75个县(市)中其转移支付收入占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都非常大,大于0.5的县(市)有68个,占总数的91%,大于1的县(市)有61个,占总数的81%。可见,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大小对受援(市)的财力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对县域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等,这些转移性收入通过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各部门的事业费等形式影响受援县(市)的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性支出(G)、进出口(NX)等,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GDP)。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渐形成,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新疆的转移支付,2010年达到1,125亿元,年增长30%,转移支付的规模不断扩大。那么地方如何使用其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收入,使得既有效率又体现公平。
  二、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为了确定转移支付收入与经济增长两变量关系的函数形式,用Eviews5.0软件对2009年新疆75个县(市)的截面数据作散点图,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用TPR表示转移支付收入,可以看出,转移支付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呈线性关系。基于本文重点是研究分权财政体制下转移支付收入对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假定转移支付收入是影响县(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因此我们建立的计量模型为如下线性模型:GDPi=?琢+?茁TPRi+ui(i=1、2、3……75),其中GDPi是被解释变量,TPRi是解释变量,ui是随机误差项,ui~N(0,1),α,β是待估系数。
  由于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新疆2009年的75个县(市)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年新疆省财政年鉴》、《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各县(市)的转移支付收入大体为其一般预算支出与一般预算之差,文中的转移支付收入就是由此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计算得来。假定所建模型及随机扰动项满足古典假设,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得出样本回归方程为:
  G■Pi=-407260+34.7804TPRi
     (-6.32) (18.25)
  括号内的数值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决定系数R2=0.6782,修正R2=0.6746。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F=24.17552,F、t值较高,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转移支付收入净额对GDP有显著影响。
  (二)模型检验。进行自相关一阶检验。自相关是经济模型中,随机扰动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相关会使模型参数的方差偏离实际方差,严重影响模型的精度。根据检验结果,Obs*R-squared后面的P值大于0.05,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进行异方差检验。同样用后面的P值与0.05比较,大于0.05就表明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反之则表明存在异方差。现在的结果是0.74764,大于0.05,说明不存在异方差。
  通过正态性检验,Jarque-berade伴随概率p值与显著水平0.05相比较,如果大于0.05就表明随机扰动项是正态性假设成立,否则表明正态性假设不成立。现在结果显示大于0.05,说明随机扰动项是正态的。
  (三)对模型进一步扩展。在选取的新疆75个县(市)中,考虑到石河子、哈密、昌吉、阿勒泰、阿克苏、伊宁、吐鲁番、库尔勒、伊宁、博勒等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好,为区别于其他各县(市),称为中心城市,所以加入虚拟变量ZXCS,模型变为:GDPi=?琢+?茁TPRi+?酌ZXCSi+ui(i=1、2、3……75),α,β,γ是待估系数。其中,ZXCS={1,中心城市;0,其他},回归分析结果为:
  G■Pi=-628620+36.2374TPRi+12.6554ZXCS
    (-16586)(5.2657)(2.2404)
  R2=0.6754,修正R2=0.7836,DW=1.4819,方程拟合的较好。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文运用两变量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转移支付收入对于县(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转移支付收入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转移支付收入每净增加1万元,促进地区GDP增加34.7804万元;在扩展的模型中,转移支付收入对于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比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转移支付收入每净增加1万元,促进中心城市GDP增加48.8928万元,对非中心城市GDP则增加36.2374万元。究其原因,中心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比非中心城市高。
  (二)适当加大对县(市)的转移支付水平。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中心城市的支付,待这些城市发展得更好时就可以适当对这些城市转移支付水平,这些城市还可以援助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有助于促进县(市)经济的增长,实现各县(市)的财力均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促进新疆城市化进程。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引起的外部性经济可以驱动经济的发展。而新疆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其本身就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新疆的城市都还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并没有对周边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加快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益研究[J].经济研究,2000.6.
[3]胡德仁,刘亮.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
[4]陈健.财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J].教育财会研究,1995.2.
[5]高黎,聂华林.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的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分析与改进构想[J].贵州社会科学,2007.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2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