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63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3/4/1

作者

□文/彭 林

浏览次数

490 次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提要]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新文化,首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日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他站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面向世界,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文化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新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依据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斗争任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独具匠心地提出一系列“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实践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新民主主义文化创新的民族性。毛泽东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世界,清楚地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同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化、融合也在成为极普遍的现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在交流、融会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主体和特色。因而,在指导中国新文化建设中,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中国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应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中。
  (二)坚持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方向。毛泽东所向往和追求的新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要实现文化的大众化,就要确立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包括了为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群众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服务。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增长,为了便于人民掌握文化知识,进行了汉字简化,开展文化革命等工作,为大力繁荣和发展新文化,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三)坚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毛泽东认为,文化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样不能离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凭空产生,只能来自对历史文化的扬弃,并糅合到现代文化结构中。毛泽东一再阐述,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保持文化的科学性。毛泽东认为,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目的是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因此,毛泽东多次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实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盲目推崇,又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的民族虚无主义。
  二、首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毛泽东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于1956年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这个方针的确定,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对这一方针的系统阐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双百”方针是在党和国家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无疑是试图摆脱旧有苏联模式,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新道路。由于“双百”方针符合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民主精神,对各个领域都有指导作用,所以,“双百方针”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内,不但在文艺界和科学界,而且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三、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体系的思考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时期思想和道德建设作出过较为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特别是伦理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理想的精辟概括和根本规范。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而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的创造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更应该强调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要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二)提倡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及时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空前宏伟的革命事业。为了摆脱和战胜种种曲折、困难和矛盾,毛泽东要求全党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在毛泽东看来。艰苦奋斗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保证和指导原则,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干部队伍才能纯洁优化,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也才能激发起广大群众对党的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针的道德教育。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确定了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的方针。建国后,他仍以这一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经济状况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关系。他不仅揭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事业,并且亲自领导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运动。其中,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成效最为巨大,影响最为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历史上,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共产主义教育事业中,毛泽东首先提出“党风”的概念,并对党风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荡涤后,在众多的文化理论中脱颖而出,真正担当起开拓中国文化发展出路的重任,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航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王娟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外资,2011.12.
[3]柳建辉.对毛泽东思想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再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4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