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63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13/4/1

作者

□文/耿 键

浏览次数

409 次

浅议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提要] 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含义的分析,提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4日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内部审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这一角度加以论述。
  (一)内部审计自我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具体内容如下:
  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督促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合理分派内部审计业务;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
  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
  (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1、影响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要求。
  2、影响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参与该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及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及要求可以归纳为: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要求;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要求。而其中最核心的目标为满足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及内部控制的需要,帮助其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尽管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可,审计质量控制也越来越被业内外人士所重视,但就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来看离要求还相距甚远。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虽然内部审计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所认可,但是内部审计组织建设并不理想,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是由其他职能部门兼任的,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要求,而未赋予实际的审计职能权限,由于内部审计在组织机构及职能权限上受到限制,审计人员无法真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督,无法从源头上保证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及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项目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尤其是近几年各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上市,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对自身风险管控的防范要求越来越高,这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但要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定位、投资决策等内容提出相应的意见,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主要是财务人员,而且年龄偏大,缺少对企业投融资分析、企业风险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同时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及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内部审计缺乏相应业务操作标准。尽管中国内审协会出台了一系列内部审计准则,但内部审计业务还是缺乏针对各行业的详尽、具体的工作指引及操作标准,审计人员往往凭借经验或所谓“最佳实践”做出判断,内部审计工作弹性及可操纵空间较大,致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四)缺乏对审计质量适时有效的过程控制。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致使部分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未按照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及审计方案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导致个别项目出现重大“漏审”现象,加上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各质量控制环节有关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顺畅,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无法对审计质量进行全程控制。
  (五)内审人员违规或者失职的惩罚成本太低,使得内审人员的执业意愿偏低和独立性下降。在被审单位的无理要求或利益诱惑下,部分审计人员牺牲审计原则,随意修改审计结论。这无形中加大了审计人员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的取证难度,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审计结论的客观性。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管理办法,往往是无具体标准、制度过于简单化、难以执行,导致制度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六)缺乏与审计项目质量相对应的审计项目业绩评价体系及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制度。由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未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过程,考评结果的综合整理及根据考核结论进行兑现奖惩措施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与不干一个样。
  (七)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与审计队伍自身发展相脱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不断增多,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造成审计人员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审计质量,最后导致实施的审计项目不少,但真正有成效的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审计项目越多,审计风险越大。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本人就如何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组织保证机制。内部审计要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应建立、健全独立、完整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成立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使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保证其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进而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规范化的审计作业标准。想做好审计工作,单靠行业标准及审计经验是完全不够的,一方面行业标准比较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另一方面个人的经验主观性较大,带来的审计风险较大,同时不利于审计成果的考核,容易带来“吃大锅饭”的现象。因而,企业应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要求指导下,结合企业自身生产业务的特点及审计各项目的特点,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作业标准,以指导审计人员的现场工作,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审计成果有据可查。
  (三)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机制。审计人员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主体,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其标准主要有两个:①思想标准。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勤奋工作,保守秘密;②业务标准。熟悉审计基础知识,懂得审计法规;熟悉会计原理及相关的专业会计知识,懂得财务法规;熟悉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审计、财会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人员素质的控制。
  首先,人员选择控制,即制定一套完整的人员录用制度及考核方法,吸收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审计机构,注重多学科人才的吸入,把好筛选关。选聘审计人员,在控制好业务标准和文化标准的同时,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选择。
  其次,人员后续教育控制,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特性,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及业务水平的再提高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关键在于能否切实进行。审计机构可通过以下三个方式进行人员的后续教育:①进行集体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从而使整个审计机构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竞赛活动,树先进典型,发扬以师带徒,传帮带的精神;③鼓励审计人员将后续教育运用到具体工作中,整理审计案例,与其他审计人员进行交流,并将其工作业绩和奖惩制度相结合,提高审计人员对后续教育的重视。

  第三,人员业绩考核控制。业绩考核是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业绩考核控制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①考核制度标准化,即要求审计机构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应形成制度,制定统一标准且保持标准的连续性和一贯性;②业绩考核制度与经济责任相结合,在业绩考核中,一定要明确责任,奖惩分明,做到责任与业绩、利益对应;③业绩考核与职务晋升挂钩,做到能上能下。
  (四)建立审计质量过程的控制制度。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证。
  1、立项管理制度。审计项目前期的准备必须充分,这是做好审计项目的前提,在确立审计项目后必须搜集完整的审计项目资料,选配合适的审计人员,加强审前的业务培训,制定详细审计方案,进而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
  2、审计复核制度。为确保审计质量,企业内部审计应就审计成果实施三级复核制,即项目主审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进行一级复核,审计管理部门对审计主审的意见进行二级复核,审计委员会对审计管理部门的意见进行三级复核,进而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适当性。
  3、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审计人员业绩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还能反映出审计质量偏离质量标准的程度,反映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因此,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应涵盖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计质量控制考核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审计机构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业务性质等制定适合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以考核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4、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它是出现质量问题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用以对责任人的一种警示。但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究责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
  (五)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审计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切忌忽略审计手段的提高。在审计手段建设中,信息化建设逐步代替了传统手工审计。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作为企业监督部门,审计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应将传统的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对接,如企业业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做到审计数据库能够囊括企业生产经营方方面面,为开展全面审计监督提供完整的数据保证,同时要注意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手段的培训,进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加强审计管理。
  (作者单位:大连港集团审计管理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Z].2005.
[2]魏冠辉,陈翠莹.试论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1.12.
[3]霍雷.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8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