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产业链分工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产业链的价值分工可以弥补跨国公司知识能力的有限性问题,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中所处的位置,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目前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内,后发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可能自动实现,本文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制造企业;价值分工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于产业链集成的河南省制造产业竞争能力升级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B709)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全球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1日
一、全球产业链分工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链分工其实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一系列活动连接起来,涵盖了从原材料加工到售后服务之间的每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随着分工的不断向纵深发展,产业内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创造价值。在目前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内,后发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可能自动实现。Schmitz认为,借助于全球产业链的代工体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起飞或低端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在进行到高端工业化进程中,却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陈爱贞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从全球产业链的竞争视角分析了跨国公司通过其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加剧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与产业链同一环节的其他企业间的横向竞争,制约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卢福财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却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状态;卓越以中国服装行业为例,分析了全球产业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本土企业的“悲惨增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本土企业产业链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道路将布满荆棘。
二、全球产业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束缚
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附加价值。由台湾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代表信息产品附加价值的微笑曲线,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微笑曲线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一个产业在兴起之初,其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是在某些企业内部进行的,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到产业竞争中来,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一般选择从事该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附加价值也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产业链各环节与附加价值之间的“U”型关系,即微笑曲线。
产业链的价值分工可以弥补跨国公司知识能力的有限性问题,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中所处的位置,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正是基于产业链的可分割性,跨国公司不断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把自身的非核心能力业务分离出来,以主导者身份占据且控制着全球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或销售终端等高端环节,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了产业链条上的合作关系。(图1)但跨国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无意于主动交出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开发与品牌经营等高价值能力环节,反而会通过强化核心能力控制,加强知识、技术和品牌的集中度,为本土企业设置知识创新障碍,在不断压缩本土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加剧了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带来环境破坏的压力。
目前,全球产业链垂直竞争格局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分配的主动权。一方面这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流,也使本土企业约束在产业链中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环节;另一方面垂直分工容易强化企业在技术上的驱动性和跟随关系,约束了本土企业技术发展的路径,导致了在部分行业内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同时,跨国公司技术能力也在提高,技术差距反而因为跨国公司技术能力提升而更快拉大,把本土企业压制于“依附地位”,使其只能走产业链“低端道路”,自主创新受到抑制,持续竞争力无法提升。
三、从企业层面上的对策建议
1、首先应完成嵌入全球产业链位置的“重新定位”,从满足于产业链“低端转移”到主动整合产业链“互补资产”。“重新定位”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决心”的重塑,产业链重组打开了本土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机会窗口,不能再重蹈“市场换技术”的覆辙,而是要通过“以我为主”,优先整合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研发外包客户和渠道分销商等产业链关键互补资产,追求协同效应,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实现创新能力追赶和产业链高端攀升,从而“胁迫”主导企业交出产业链的“控制权力”。
2、统筹产业链“高端整合”与“低端剥离”的关系。如果本土优势企业能够在高端整合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采用本国企业内部整合、产业链区域间梯度转移、外围市场寻找“接棒者”等方式,把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剥离出去,将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使得本土优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更集中于技术、研发、渠道及品牌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3、灵活选择“合作联盟”与“兼并收购”等扩张战略。合作联盟一般不涉及所有权的扩张,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共享各自产业链上某些优势环节,以集中优势的经营资源和能力,克服彼此的薄弱环节,获得营销渠道、品牌运营和技术学习的机会。因此,“合作联盟”与“兼并收购”都是本土企业扩张战略的有效选择。在缺乏国际运作经验,尤其是对拟收购企业所在地市场环境及法律制度不熟悉的情况下,合作联盟无疑是直接并购的一个很好过渡。
4、把握技术范式变革机会,由“顺轨追赶”到“另辟蹊径”。新兴技术革命有可能使得跨国公司在强化现有产业链控制权力的努力和积累都变成了“沉没成本”,本土企业沿既定技术轨道进行能力追赶的“后发劣势”也将转化为技术范式变革时期摆脱“路径依赖”带来的“后发优势”。完全可以通过新兴技术领域的重大跨越,制定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争取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从而跳出现有产业链分工的束缚,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
四、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逐步完善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配套政策体系,并适时调整外资引进政策。本土制造企业存在“走出去”进行产业链高端整合的外部机遇,政府需完善相应的财税、金融及审批等配套政策,如银监会正式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已释放出强烈的金融支持信号。但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资金,海外并购支持重点应为“能力升级”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另外,由于在部分制造行业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势力,外资的全盘引进既不切合实际,又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在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新一轮国际技术转移之际,我们尤其需要擦亮双眼,警惕“垃圾技术”与“过剩能力”的转移,提高技术辨识能力,重点吸纳电路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严重依赖外部进口行业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技术转移。
2、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进行主导产业链的横向重组与纵向延伸,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优势,扶植一批行业创新领袖企业。部分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使得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声音,经常被跨国公司拖入产业链同一环节的恶性价格竞争之中,从而失去了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潜力。政府搭建平台,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进行产业链上的横向重组,做大做强,同时进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使一些具备生产优势的中小企业,转型为优势企业做贴牌加工、配套生产,形成大企业主导的拥有完善配套体系的产业集群。利用集群优势,发挥设计、研发的协同效应,共同开拓具有集群特色的国际品牌与营销渠道。
3、以扩大二元内需市场为契机,重新布局本土制造企业的市场势力。中国内需市场的二元化特征,即城市发展水平大大快于农村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快于中西部地区,蕴藏着消费增长与换代升级的巨大潜力。目前,我们在逐步完善相关刺激内需政策的同时,应引导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转变经营思路。在新一轮内需扩张过程,灵活运用政府招标、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扶植自主渠道和品牌的扩展,重新布局本土企业的市场势力。
4、加大新兴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构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为防止一哄而上,力量分散的新兴技术大跃进,政府应加强引导。当然,企业作为生产和营销主体,理应主导新技术产业化的全部流程,但为避免企业利润追求的短期行为,应强化政府的引导。借鉴日本企业在联合研发方面的经验,通过政府引导重点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鼓励相关企业组成联盟主导产学研合作,加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零部件的产业化,制定新的产业标准体系,实现后发国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跨越式追赶。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爱贞.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约与突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视角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1.
[2]卢福财,胡平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3]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