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运用总量、分量两类指标并结合系统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在内的几项政策建议。
一、目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
(一)对现状的描述
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已成共识,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描述更多停留在对城乡人均收入的比较上,包括绝对值的比较和相对值的比较,缺乏对产生收入差距的不同因素的认识。以1991-2003年的城乡收入情况为例(见表1)
表中U—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下同。
从表1看出,自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绝对差呈递增趋势,而两者收入比则一波三折,大体分三个阶段,1991-1994为上升时期,从1995年开始下降,到1997年降到2.47:1,1998-2003又呈不断扩大趋势,由1998年的2.51:1扩大到2003年的3.24:1。
(二)以上描述存在如下不足
1、不利于收入差距扩大的正确归因
前述作法不利于人们找出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人们更多的是把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归结为历史性的(如工农剪刀差)、体制性的(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原因,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业就要背负掠夺农业的“罪名”,是不是除了上述原因就没有其它的因素如农民自身的原因或其它的原因。正确的作法应该从分析收入的构成出发,找出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挖掘出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要知道,城乡居民的收入组成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因素不仅绝对值大,而且占居民收入总额的比重也大,这些因素显然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应予以重点考虑。而有些因素不仅绝对值小,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小,城乡比较也很小,这样的因素显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权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才能找出差距的真正所在。
2、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
由于上述的原因,可能导致人们提出方案时缺乏针对性。
二、从收入构成角度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
通过收入构成来分析收入差距,必然涉及收入构成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定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按照这一原则,选择指标时既要选择总量指标,又要选择分量指标;要选择那些对收入有直接影响的指标,又不能忽视间接指标的作用。
2、可比性原则。这主要指城乡收入的构成指标要尽量一致,同类指标要具有相同的口径。
3、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所选指标要的数据要比较容易获得,便于比较。
4、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设定:(见表2)
三、对指标的分析
(一)由于总量指标在数据统计上的城乡差异在许多资料中都有涉及,加之其中大部分指标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指标,因此这里着重于对其机理的分析,不作定量探讨。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回路来分析。
教育经费投入的反馈回路(如图1):
“-”表示两者变化方向相反,“+”表示两者变化方向相同
由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反馈回路,教育经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育经费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是投向农村的教育经费增加意味着农民负担的减少,二是经费的长期稳定增加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这两方面将使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使得再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成为可能,这显然是良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如果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一方面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农村居民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影响,则城乡差距扩大,进而整体经济实力受影响,对农村的教育经费会更少,这显然是使现状趋于恶化的不良循环。
对农村公共资源(农村生产、基本设施建设)投资机理(如图2):
这也是一个正反馈回路,农村公共资源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农村公共资源投资通过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和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农民的增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进而可以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资,从而实现公共投资与收入差距缩小的良性互动。反之则有可能使差距进一步扩大。
转移性收入补贴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更为直接,并且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争取更宽松的环境
其它指标的分析类似,不在赘述。
(二)对分量指标的分析
人均收入中各收入来源情况(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就工资性收入而言城镇居民的收入不仅绝对值大,而且一直都是农村居民的6倍以上,而人均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在绝对值和相对值方面都远高于农村居民,在1995年时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为12.67:1,而到2002年这一比例攀升至20.4:1。农村居民只是在经营性收入上高于城镇居民。由于财产性收入和其它收入数值很小且城乡差距不大,因此在表中没有计算两者比值。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百分比(如表4):
由表4可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大部分,四年都在90%以上,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则很小。对农村居民而言,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例高达93%以上,而转移性收入占比例则很小。
综合表3和表4可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义务教育经费、人均税费负担率、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不容忽视,这些指标都会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
收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997—2002六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低于5%,而同期城镇收入增长为8.6%。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及社会发展的投资
1、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城镇居民相比则相去甚远,说明农村居民获取这方面收入的能力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因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只能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农业、建筑业、餐饮业及部分服务业获取工资性收入,对技能要求稍高的行业,很多农民就只能望洋兴叹。因此,人们也不应该把农民不能进城务工的原因都归咎与大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应着手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否则城乡收入差距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纯收入水平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例如受一年教育纯收入为1596.69元,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劳动纯收入可达2349.01元,而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人均纯收入可达4919.2元。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
2、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资,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2002年用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投资仅占国家财政的6.34%,农村劳动力人均公共资源数很低,因此公共资源投入的边际收入是很高的,2001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期边际收益达4.467元/元。
因此,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资,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资源投资机制。
(二)调整转移性收入分配比例
转移性收入是许多发达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平抑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我国这一手段的功能被异化了,不但没有起到平抑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使差距扩大了。
毋庸置疑的是,合理调整转移性收入支付肯定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做如下的简单计算,以2002年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4.6元,其中转移性收入为98.19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2.8元,其中转移性收入为2003.16元,农村城镇人口比约为1.6:1。现将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减少1000元以补贴农村居民,则农村居民获得转移性收入1000/1.6=625元,现在的城乡收入比为(7702.8-1000)/(2475.6+625)=2.16,而不是2002年的3.11。如果按国民待遇调整,这一比值会更小。人们也不必担心这样调整的成本,因为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的成本相比,这一调整成本应该是很小的。
(三)提升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丹尼森把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库兹涅茨更是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知识存量的增加视为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迅速调整的根本动力,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各级政府应在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进行多种技能的培训。
2、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到200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例仍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占47.1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23.71%和23.11%。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包括就业地点的转移和行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要注意劳动者素质同经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四)建立监控城乡收入差距的预警机制
城乡收入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的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即便人们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措施,政策效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即存在时滞,而在时滞期间内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些变化有可能导致政策效果与人们预期相差很远,作出调整的成本也会很大。因此,有关部门应建立城乡收入差距的预警机制,这一机制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1、监控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效果和执行的力度等内容。2、设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及其综合的合理变动区间,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应立即作出反应。例如,农村居民人均税费负担反弹就有可能使差距再度扩大。政府应根据预警指标反应的情况进行后果估计并提前作出决策。(□文/时 悦 王 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