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为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创建文明生态村决策部署,魏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开展“三四五”活动为载体,以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重点,以强化生态园林城建设为龙头,深化实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鼎力推进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
一、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扎实推进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结合魏县实际,我们坚持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见》。同时,制定了创建活动具体规划,在2003年开展创建文明生态会的基础上,继承坚持“二沿”(省道、县道沿线)、“三好”(经济基础好、班子状况好、群众素质好)、“两所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一中心”《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为重点,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把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
二、选准载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生态创建活动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四结合”、“五推进”。
“四结合”,即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与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相结合;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达到“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创建目标。
“五推进”,一是大力推进“三进村、四入户、五评选”活动。“三进村”:首先是物质文明进村,坚持因村制宜培育立村产业和致富路子,使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其次是政治文明进村,健全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各项村务公开、民主议政、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政治制度,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强调两个依法(干部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提高三种能力(基层干部依法施政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为群众办实事能力)。第三是精神文明进村,着眼于营造昂扬向上氛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抓“两建”(建阵地、建队伍)、治“五乱”(牲畜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刹“三风”(婚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酗洒赌博),建好“三室一校一栏”(农村广播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农民夜校、文明新风栏),健全农村“两会一队”(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文艺宣传队),设置村“八大员”(宣传员、卫生员、计生员、科技员、调解员、治安员、文化员、信访员)。建设洁、净、美的文明生态村,形成自尊自爱、文明高上的社会新风尚。“四入户”:一是法制入户。着力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让群众达到“两个明白”(明白自己的权力,明白自己的法定义务),做到知法、守法。二是美德入户。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础,普及公民基本行为规范,以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三是科技入户。农林、科技部门以提高全民科技水平为目标,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送科技下乡入户。四是卫生入户。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送医下乡、普及防病保健常识,引导群众摒弃生活陋习,提升健康水平。“五评选”:一是评选社会贤达,引导群众增强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评选孝贤媳妇,促进家庭和睦,形成良好家风,淳化社会风气;三是评选绿色庭院,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四是评选学习型家庭,引导群众建设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五是评选文明生态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点之一,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与大力发展畜牧业、无公害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文明村户和现代化农村相结合,达到“一建四改三化五无”(一户建一个沼气当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庭院硬化、美化、绿化,街道无柴草乱垛、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流、无禽畜乱跑)标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待续健康协调发展。工作中,坚持抓宣传、抓示范、抓投入、抓服务、抓考核等“六抓“措施,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建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积极性,推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程。
三是大力推进村村通公路工程。把村村通公路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在于2003年完成66个村,总数达到247个村的基础上,2004年,力争再完成123个村通公路任务。同时,大力开展路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创建良好的乡村交通环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建设。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我们把建设生态园林城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龙头来抓。遵循“城在林中,城在绿中,城在园艺中,保护生态,创造优美居环境”的工作思路和目标,突出抓好县城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和精品工程、样板街(路)建设,严格县城管理,提升县城品位。以建设生态园林城为核心,突出保护城区梨园梨树,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开发建设龙乡旅游文化区。进一步完善县城框架和县城功能,谋划实施总投资1.7亿元的生态园林城建设项目10个,其中包括县城文化广场、县新体育场、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本着见缝插绿,实现县城无空地的原则,搞好县城绿化,对县城内的街道、广场、住宅区等进行全方位覆盖式绿化,达到整齐美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使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清理关闭重污染企业,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区建筑施工管理等,以此带动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巩固春季造林绿化成效,继续大力实施植树造林“2114”工程,即高标准完成“两路”(邯大路、魏峰路)绿色通道补植;每个乡镇搞好一条以上样板路和一个生态示范村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匹配造林项目实施,河渠路话,林业体制改革四项工作。同时,动员号召农民积极六化庭院前后、村庄周边,见缝植树,见缝插路,在村边的闲散地大搞植树造林,形成环村林带,做到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路中。
三、强化措施,激活主体,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顺利进展
创建文明生态村,群众是主体,领导是关键,措施是保证。我们坚持“四到位”。“四到位”,一是成立组织,领导到位。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政府县长任指挥长,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各项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倾斜政策,帮扶到位。建立了领导和部门包村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选派工作队驻村“三位一体”的帮扶制度。创建文明生态村所需资金由县乡两级政府和创建村群众共同筹措解决,农业、林业、交通、建设等部门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村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了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三是激活主体,宣传到位。利用县内新闻媒体和农村宣传橱窗、板报、标语等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充分激活了群众这一主体。同时,将创建活动列入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对乡镇和对口帮扶县直单位进行严格考核,激发了全县上下参与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积极性。四是示范带动,引导到位。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条件,把全县所有行政村划成示范型、普及型、过渡型三大类指导标准,根据村情,坚持逐项分步实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此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文/齐景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