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64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3/5/2

作者

□文/金海年

浏览次数

416 次

我国“十二五”期间价格与货币理论实证研究
  [提要] 货币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影响价格总水平的直接因素是货币流量,而需求因素、成本因素以及输入性因素等都是通过改变货币流量与产出的比值而间接影响价格的。货币流量不但受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的影响,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相对总产出过多,就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反之就会下降。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CPI;货币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十二五期间价格与货币理论的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度在7月份达到了106.5%,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根据2001~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价格变动与货币之间的规律。
  一、2001~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分析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明显的价格上涨,大多与货币因素关系密切。(图1)
  第一次从2002年5月低点(98.9%)开始抬升,至2004年9月达到高位(105.19%),2004年10月CPI转而下行,期间货币发行相对当期经济总量有连续两年多的增加(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2年2月降低,2004年10月重又提高)。
  2006年10月起,CPI开始第二次上升,直到2008年4月达到高位(108.48%,2月最高为108.74%),期间(2006年4月~2007年12月)贷款基准利率连续8次提高,金融资产(股市与房地产)快速升值而造成的货币量结构性变化是导致此次价格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直到2008年5月起,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步影响到我国,价格才又直线滑落,2009年7月跌至谷底(98.19%)。
  为应对突发的危机,2008年9月至12月,我国贷款基准利率连续5次大幅下调,并运用超大规模资金救市,CPI从2009年8月开始第三次上涨,2011年7月达到106.5%。为稳定价格,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5次上调,价格指数终于在2011年第三季度见顶后从10月开始回落。
  二、理论模型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求因素拉动论:即总体上的供不应求,比如普遍的商品短缺;(2)成本因素推进论: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工资上升速度超过生产率,以及原材料资源等成本不断提升;(3)结构性因素论:主要指部分行业供不应求,以及不同行业生产率不同,而工资增长趋于相同,导致低生产率行业供给相对不足,从而工资成本推动产品价格上涨;(4)混合因素论:指需求、成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5)货币供给因素论:由于货币供给过量,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6)抑制性(管制)因素论:由于价格形成机制受到管制,导致商品短缺,形成供求关系的扭曲,在管制解除时就会造成价格的上涨。
  费雪则直接给出了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方程式:MV=PQ(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次数,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量)。
  国内学者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樊纲、刘宪法等人认为,影响未来中国物价总水平走势的长期因素包括:要素市场结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其中,要素市场结构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素;制度性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制度、环境和资源保护制度和价格管制制度;技术性因素是指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不断提高,即生产效率提高,使生产成本普遍下降,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下降的原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张连城认为,决定物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一是上一期的产出缺口,上一期的产出正缺口会导致本期通货膨胀;二是货币供应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物价水平就会呈上升趋势;三是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同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推高包括工资和正常利润在内的经济成本,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四是供给冲击,如果出现严重的供给冲击,如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大幅度减产,或者由于战争、动乱等原因导致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就不仅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会使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五是国际传导,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一般有贸易和货币两个途径。
  (二)理论实证模型的建立。在需求相关的理论中,商品短缺引起的抢购实际上就是货币从储蓄进入流通,从而改变货币流量而引起的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在成本相关的理论中,由于成本的上涨实际上造成供给的减少,从而相对降低了货币的需求量,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管制的改变确实会造成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点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关于国际输入因素的影响,也是通过大宗商品等资源成本影响国内的生产供给,或国际货币流动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量,从而影响价格总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影响价格的总体因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费雪方程式。
  我们由此进行推导,通货膨胀指数用第t+1年和第t年同期的价格比值来衡量,即■,得到通货膨胀的数学模型:
  ■=■=■×■ (1)
  如果货币流通次数V在短期内变化很小或以近似稳定速度变化,则■为常数(记为c),模型(1)可以简化为:
  ■=■×c (2)
  为对模型公式(2)进行实证分析,需要收集■、M和Q三个变量的数据。
  首先,通货膨胀指数■一般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近似表示。
  其次,在M方面,根据我国央行对货币量的统计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量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根据对2001~2011年我国货币量、GDP和CPI的季度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狭义货币量M1与CPI变化的关联性比M2更强(见图2),我们接下来将以狭义货币量M1代表货币量与CPI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图2)
  第三,商品量Q可以由去掉价格因素的GDP来表示。因此,公式(2)变为:
  CPI =■×c (3)
  其中,GDP*为去掉价格因素的GDP。
  三、货币影响通胀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本文原始数据为2001~2011年的CPI月度数据、M1与M2月末数据以及GDP季度数据。
  由于公布的GDP季度数据只有当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1~4季度的累计额和累计额同比(去除价格因素),我们需要由此计算出每个季度的同比,推导如下:
  记:
  (1)m年第n季度的名义GDP为Ym,n;
  (2)m年第n季度的GDP同比值(去除价格因素)为Tm,n;
  (3)m年第n季度的GDP环比值(去除价格因素)为Hm,n;
  (4)m年第n季度去除价格因素的GDP为Qm,n。
  则:
  Tm+1,2=■=■
  =■+Tm+1,1~2-■  
  =■+Tm+1,1~2 (4)
  Hm+1,2=■-1=■×■-1=Tm+1,1~2×■-1 (5)
  这样,就得到了GDP季度同比的完整数据。
  (二)初步分析。根据数据对公式(3)做适当变化,得到:
  CPI季度同比=■×c (4)
  本文将■称为货币通胀指数,记为“M1QI”。
  利用2001~2011年CPI月度数据、M1月末数据以及GDP季度同比数据,可以整理为2002~2011年CPI与M1QI的季度数据。(图3)
  分析说明:
  (1)M1QI可以很好地预测出CPI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每次变化的拐点。
  (2)M1QI领先CPI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2个季度,而2009年到2011年峰值相差时间较长(7个季度),主要是因为货币大量投放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而GDP增速的恢复经历了约4个季度的时间。(图4)
  (三)数据检验与回归分析。样本数据相关性检验说明:(1)CPI具有自相关性,受前一期指数(CPIt-1)影响较大;(2)M1QI与相差1~3期的CPI相关影响最大。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CPI和M1QI是平稳时间序列。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1~5期,CPI和M1QI互为格兰杰因。
  采用CPIt-1、M1QI(t-1~t-5)及常数项对CPI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对回归结果参数的比较,t-2期的M1QI对t期CPI回归结果最为理想,回归结果为:
CPIt=0.866097×CPIt-1+0.111703×M1QIt-2+2.002568
  相应:R2=0.82,调整后为0.81,F=77.85,变量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t检验。
  以此回归公式生成拟合图形,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指数的变化。(图5)
  分析软件根据回归公式生成预测图形,这也很好地揭示了价格波动的趋势。(图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价格水平由货币因素直接决定,供求状况的变化将改变货币流量与产出的比值,从而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货币流量不但受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的影响,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相对总产出过多,就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反之就会下降。
  (二)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结论,调控物价的重要因素就是货币流量,这又与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关,既包括货币政策,又包括产业政策。因此,本文认为价格管理政策实施的总的原则应该是保障供给、实施结构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货币总量决定价格总水平,必须与经济总量相匹配,但为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关注国际经济危机的风险,在货币的供给结构上也应有所侧重。民营经济、服务产业、中小企业是市场的活力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必须引导银行将信贷等货币供应向这部分倾斜,向实体经济倾斜,减少对大型垄断国企和政府投资方面的青睐,逐步建立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多层次的金融资本体系。
  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加税收、停止投资,对创新型、服务型和民生刚性需求产品的行业进行税收减免,并提供政府资助、投资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限的资金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向创新型、服务型和民生行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防止增速过度下滑。
  货币量的影响因素也相当复杂,但都有其市场供求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利用规律科学制定政策,适时适度调整,同时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价格稳定的双重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凯恩斯.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4.
[2]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米尔顿•弗里德曼.蔡继明等译.价格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1.1.
[5]樊纲,刘宪法,龙隆.影响未来物价总水平走势的因素[N].中国经济时报,2008.5.30.
[6]刘树成.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走势特点[N].人民日报,2011.8.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22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