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2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4/8/5

作者

-

浏览次数

1942 次

对投资效益的思考
  
  提要 2003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个投资高峰年,投资增长了40%以上。但是这种增长有没有质量是一个问题。好多经济学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人认为投资总体正常,局部过热;大家也从好多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本人认为,当前这种投资局部过热现象的成因在于对投资效益理解的偏差。并从三个方面对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思想。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德育教育故事,是讲古时候有一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他在和哥哥姐姐玩的时候,妈妈拿来好多梨,大小不一,由于他年龄最小,大家让他先挑。于是他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这是一个德育教育的经典故事,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对于孔融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得出其他的结论呢?下面我作出以下几点假设:
  第一,孔融的姐姐吃不了大梨,孔融的食量很大;
  第二,孔融的姐姐不爱吃梨,而孔融是一个很喜欢吃梨的孩子;
  第三,家长的长期教育,使孔融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这里把梨比喻成资金,同时每个人吃梨都是在做一个投资项目。那么拿小梨的人就意味着对于一个项目的投资实际资金量小,拿大梨的人就是项目得到的资金量多。如果第一条假设成立,那么,必然造成梨资源的浪费;而如果第二条假设成立,则是本来合理的投资项目受到抑制,不合理的投资项目确实在不合理的引导下得到了资金。因此,孔融让梨的结果是孔融让利,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家长的长期教育(在这里我们把家长比喻成政府)。从投资效益评价的角度,家长考虑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对后人(包括我们)的德育教育,是使孩子养成谦让的美德;而经济效益则是第二位的。“家长”的教育虽然无可厚非,但是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却使每个人心中产生了社会效益最重要,经济效益第二位的思想。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人们也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动力,最终导致国家可持续发展动力缺失。作为一个微观投资主体的“孔融”,由于过多地追求社会效益即“家长”的赞扬,而放弃了经济效益;这种行为长期存在,必然使宏观与微观投资效益都下滑,最终连宏观的效益也得不到保证。因此,我认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切要以投资效益为中心,努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只有这样梨资源在他们兄弟姐妹中的配置才会达到帕雷托最优。实践证明,在市场与宏观调控的有效配合下,经济能够平稳、高速的发展。在投资领域则是微观投资主体以经济评价为先,政府通过政策调控社会效益,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投资效益呢?投资效益从生产力角度,是所得与所废的对比关系;从生产关系角度,是投资活动中的所废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对比关系。当前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的投资冲动;国有单位投资、基建大项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30%以上;这种投资的扩张得到了国有银行的大力支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2003年的投资高峰年。“投资是否过热”也成为了各大报纸网站的头版头条,我认为对于投资是否过热的问题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争论,经济学家的作用应该是阐明事实的真相,而不是通过媒体影响政府的决策。我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故事,本来不存在的事情,最终会影响人们的理性决策。因此,我认为对投资领域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不正确的投资效益观的体现,是观念陈旧的体现。目前我国出现的这种局部“投资热”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行为共同促成的。他们犯了与“孔融”同样的错误,就是过多地考虑了“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为了拉政绩,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号大肆建设开发区,然而那里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开发区呢?建设开发区会对经济有多大好处呢?他们考虑的不是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也不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说是一种“伪社会效益观”。企业也犯了孔融的错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一切以利润为准。可是现在我国一些企业,只是在简单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进行简单地重复建设,创新投资没有保证。在这些孔融的脑袋里,大的就是好的,这也是一种片面的投资效益观,需要得到改善。银行是去年“投资热”的“帮凶”,在银行看来,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增值性,这也有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的影子。同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工具,它也不得不更多的关注社会效益。但是,现代商业银行应该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把资金利润率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使自己慢慢地强大,具有竞争力。
  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是经济、实效、不断创新的。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有不断创新的好项目,而好项目的识别要有科学的投资观做指导。因此,我认为2003年中国投资热的症结在于没有形成科学的投资观。科学投资观的形成,应从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一起培养。
  第一,政府转变职能,从竞争领域退出,积极引导具有经济理性的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裁判。不能越俎代庖,一切市场能做的事情都应该交给市场,让市场充分发挥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政府为市场制定的规则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一切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益的事都是规则允许的;一切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无益的事都应该得到遏制。政府的具体做法应该是首先从一些领域推出,使国有资产变现,在关系国计民生、战略领域投资,其他的交给市场;其次,完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再次,加强诚信体制建设。当前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一些领域的原因是难以融资,而难以融资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信誉保证。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诚信记录,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第二,企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科学投资观。企业素质指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等。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企业能够不断创新,才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投资能力、员工素质提高的结果。一个企业在制定了一定的发展战略后,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但是在“孔融让梨”投资观的引导下,投资效益难以实现,企业资金不断被套牢,最终将导致企业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倒闭。因此,建立科学的投资观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不断的成功投资中增长经验,做大做强,企业才会有竞争力。
  第三,银行做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的纽带。银行是政府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是政府了解经济的一扇窗,因此从政府角度,银行要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同时,银行又是企业资金的源泉(至少在现在),企业要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是关键一环,银行要转变审批项目的“孔融让梨”思想,即不以善小而不为。曾有银行人士指出“大企业贷款一般规模比较大,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相对小,但是两者的贷款银行成本都差不多,而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又不如大企业,你说应该贷款给谁”。这就要求加快对我国银行的现代化改造,增强抗风险能力,转变孔融让梨式的思维定式,在很好地控制风险的同时以盈利性为准,不断做大做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文/鲁铭扬 王 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794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