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法商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也势在必行,但这必须依托“教师团队的法商结合”。尽管专家学者已经从相关角度探讨如何针对法商结合人才培养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但作为专题深入研究者还几乎是空白。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探讨针对该模型进行法商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以期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法商结合;教学团队;胜任力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视角阶段性成果(编号:GZJG2012-B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视角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7日
法商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商业行为和法律息息相关、相互渗透。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之一便是“法商结合”,就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懂得经济和管理等商科知识和法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商科和法学两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法商结合特殊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教学团队的法商结合”,尽管学者已经从相关角度探讨了如何针对法商结合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但从学者探讨的文章数量上看,可资参考的文献并不多。笔者认为此课题有必要深入进行专题研究,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思路;同时,胜任力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而教学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胜任力才能培养出法商结合人才,与此正好契合,因此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以期实现研究视角的创新。
一、相关理论综述
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胜任力模型进行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有必要对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以及胜任力理论进行一下梳理,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研究才更具价值。
(一)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对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重要性的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培养者即高等院校和教师是很关键的一方,对于法商结合高层次特殊人才的培养,教学团队更是关键,对此问题的研究意见很一致。龚志军(2008)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法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具备扎实的“法”、“商”知识结构。
2、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途径研究。龚志军(2008)认为可从完善法学教师的商科知识结构、引入相邻专业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两方面解决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复合性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杜永奎等(2010)则探讨了商科教师的培养问题,认为要完善商科教师的法学知识结构、引入相关法学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积极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科研合作,形成“法商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可见,无论是法学专业学者还是商科专业学者,都认为需要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成为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双方共同培养法商结合特殊人才。
(二)胜任力理论综述。胜任力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首先提出,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胜任力的界定、胜任力模型和胜任力开发。
1、胜任力的界定。关于胜任力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胜任力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具体包括知识、技能、个性、动机、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等。笔者认为,法商结合教学团队的胜任力为在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驱动相关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行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即培养出优秀法商结合人才的个人与团队的特征的集合。
2、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Spencer 和Spencer提出了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根据胜任力的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将胜任力分为两类,外显的胜任力和内隐的胜任力。外显的胜任力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等,这些胜任力容易被观察和后天培养;内隐胜任力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下部分,主要包括态度、动机、价值观等,这部分胜任力不易被测试并且难以培养。
3、胜任力开发。胜任力可以在个体和组织等两个层面进行开发,可以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个体的胜任力水平。正是因为胜任力可以开发,也为我们进行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培养“法商结合教学团队”的总体思路
从前述理论可以看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团队建设与胜任力模型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可以基于胜任力模型培养“法商结合教学团队”。但胜任力理论中的团队胜任力是指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条件下,是以成员的胜任力为核心,是成员相互影响下的相互弥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等特征的组合。在法商结合人才培养中,强调教学团队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容易出现法商仍然分离的状况,达不到真正的融合,当前法商结合的实践也表明,法商不能真正融合是最大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法商结合教学团队”胜任力不能界定为普通意义上的团队胜任力,是必须达到个体胜任力特征的完全具备,而后教学团队相互探讨、沟通,达到协调统一的一种特殊的团队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中涉及两种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与内隐胜任力,两种胜任力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培养中也应该区别对待,分别培养外显胜任力与内隐胜任力,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二者的真正融合。
法商结合教学团队外显胜任力主要表现为法商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从胜任力配置、胜任力培训、胜任力绩效考核、胜任力薪酬等方面进行管理,培养相关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内隐胜任力相对于外显胜任力来说,其培养是艰难的、持久的,可以从塑造法商结合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通过这两方面的培养,最终使教师具备法商结合教师个人胜任力,最后再与其他教师一同组建团队,共同构建法商结合教学团队。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培养“法商结合教学团队”的具体策略
(一)外显胜任力的培养
1、选聘法商结合背景的教师。法商结合教学团队可以由现有的教师构成,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相应规划,从外部招聘具有相应教育背景的新教师,以做到从源头符合外显胜任力的特征。在教师的甄选环节,可以按照法商结合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选择。在教育背景上,招聘的为既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又具备商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看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第一专业,也可放宽条件,按照在读期间是否辅修过另外一种专业进行甄选。
2、加强教师培训。在培养法商结合教师过程中,可以从组织的角度即高等院校等机构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法”知识或“商”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自我充实、完善提高的办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学生的本职是学习,而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自己首先要做学习型自我。
3、绩效考核中纳入相关考核指标。可以将传统绩效考核的内容加以修订,纳入“法商结合”相关指标,来引导教师的教学等行为。在平时的教学竞赛等活动中也可以探讨围绕法商结合特色来进行。
4、薪酬要素中增加法商结合子要素。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师的付酬模式。要培养法商结合复合型人才,就可以在薪酬要素中增加法商结合子要素,比如知识要求为一级薪酬要素,可在其中设置一个法商结合知识二级要素,具体权重根据情况而定。这样具备相应知识就可以拿到相应报酬,也可以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
(二)内隐胜任力的培养。内隐胜任力的培养是困难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塑造法商结合胜任力文化来进行培养。因为文化可以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合力,激发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探讨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向个人价值观渗透,使个人的价值观具备法商结合胜任力特征;同时,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持续性,对法商结合相关教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1、建立学习型高校。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不学习就没有任何进步,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型学校,在持续学习中教师也会融入到不断自我提高的环境中,学习多学科的知识,在学校内实现知识的共享。
2、引导专业教师探讨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的时代,任何组织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高等院校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便是趋势之一。高校可以引导法学专业与商科专业教师从大局出发探讨、认可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致的态度、良好的氛围。
3、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沟通是信息传递的过程,高校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后,相关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多,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师社会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互相交流态度意见等。思想观点的碰撞最易产生灵感的火花,因此良好沟通渠道有助于法商结合教学团队胜任特征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法商结合教师个人胜任力后,相关教师可以组织在一起,形成团队,专门组建法商结合教学团队。因为相关教师基本上都具备了法商结合知识,团队组成后可以组织群体活动,从深层次上探讨法商结合人才培养问题。
四、研究的不足和依赖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法商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管理的其他环节,比如详细的工作分析机制、完善的招聘与甄选系统、合适的培训体系、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等等,如果辅之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效果会更好。
但是,该建设需要进行的工作较多,工作量比较大,同时,胜任力模型的水下部分即隐性胜任特征不易观察,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于继续研究开发出更好的识别技术。
另外,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法学不仅要与商科结合,商科不仅要与法学结合,法商也需要与自然科学、其他社会学科结合,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法商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培养开发使相关教师具备外显胜任力的特征,具备法商结合意识,形成法商结合文化,最终培养出法商结合的高素质特殊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志军.商科院校“法商结合”特色与法律专业就业形成机制研究[J].网络财富,2008.11.5.
[2]杜永奎,林军,岳世忠.政法院校设立“法商结合”创新实验班的构想——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
[3]张兰霞,闵琳琳,方永瑞.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龚劲锋,王益宝.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论坛,2009.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