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72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3/8/30

作者

□文/曹月林 曾丽娅

浏览次数

573 次

建立城市社区归属感:地方政府的责任是什么
  [提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织形态,社区治理也成为关系到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大问题。然而,在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好的社区服务的同时,却变得人情淡薄,缺乏社区归属感。本文通过对城市社区归属感现状、重要性等进行阐释,明确地方政府在建立城市社区归属感中的责任。
  关键词:社区归属感;地方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5日
  社区不仅是一个人们生活的地方,更应该是大家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场所。然而,现实却是人们回家后大门紧闭,邻里不识,当出现社区环境脏乱差或是停车场拥挤等公共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向物业投诉,而不是联合起邻居共同解决社区问题,这其实是社区归属感缺乏的表现。
  一、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社区不仅是存在或不存在明确土地使用边界的地域性概念,还是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契约。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一定数量的人。人是社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不过,社区是比家庭、初级群体等更大、更复杂的人类体系,且不同人口主体组成的社区,特点也不同。
  2、社区交往和互动。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形成社区,社区中的人与人之间要有密切的交往与互动,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就形不成社会契约,也就形不成真正的社区。
  3、共享设施。社区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通常都会设置一些文化、生活等共享设施,比如说停车场、小花园和健身器材等。通过使用共享设施,可以加强居民间的交流,并且达成属于共享群体的认知。
  4、一定的地域条件。地域条件指的是社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这是识别社区的最基本标志。
  5、心理纽带。一个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群体成员间的心理纽带关系,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不仅彼此认同,且认同社区本身,对社区有着家乡的情绪;群体成员对群体及其他成员有一种责任感,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别人,有责任为社区建设及发展做出贡献;群体成员对群体有一种归属感,感觉自己属于群体的一部分。
  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强调社区的精神层面,认为社区不仅是成员的地域共同体,更是血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以及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社区的精髓。
  二、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一)社区归属感的含义。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
  (二)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对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追溯到1974年卡萨达与吉诺韦兹二人设计的测量居民社区归属感的量化指标,指标分别是社区居民的居住年限、居民在社区内的关系、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情况三个。
  另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将其影响因素分为五方面,分别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
  三、城市中公民社区归属感现状
  现在的城市建设为了节约土地资源,转向空间发展,社区大多是由多栋高楼组成的,不再是传统民居形式。缺少了共同活动的空间,即使有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便捷。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对门居住多年却不认识已成常态,没有了社区归属感。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城市社会进入了桑内特称之为“公共人的衰落”的过程。下面将采用对照分析方法探究公民社区归属感淡薄的原因。
  (一)以地域为主的组合方式。现今社区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个人经济条件、社区所处位置或是社区环境等确定的,社区中的人们是以地域为组合方式集中到一起的,其他方面几乎没有联系,也就谈不上亲密的邻里关系。
  众所周知,在农村这一形式的社区中,人们相互之间交流频繁,归属感强烈。很多人羡慕乡村人,因为他们有一个随时可接纳他们的家乡。而他们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模式很大的原因就是农村是以血缘为组合方式的,同一个村的人往往或多或少都有亲戚关系。
  (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且共同活动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生活越来越接近西方的快节奏。社区中的人们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准备上班,时间似乎除了工作就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堵车上。回到家中,还有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等一堆琐事,根本没有空闲去与其他人交流,社区归属感自然也难以形成。另外,城市社区中居民的共同活动极少,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同样不能促进相互交流。
  农村社区的情况则与其相反,在农村中,除农忙时间,人们都有大量的时间来交谈。且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大家有共同活动,自然有共同话题,所以容易建立归属感。
  (三)同质性差。城市社区中大家可自由地选择居住场所,不同爱好、兴趣、职业、年龄甚至语言的人混合在一起,多元性较强,同质性差。差别性较强的人相互杂居,共同语言较少且互相之间易形成防备心理,最终造成精神交流减少,也就难以形成共同的归属感。
  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则不存在这一问题,人们虽不是完全的同质性,但是共同之处非常多,交流容易,也易在归属感上引起共鸣。
  (四)利益社会。现在的社会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即其本质已变为了利益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关注社会共同利益则成了政府自己的事。一方面无人关心社区的公共利益,遑论为社区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或贡献;另一方面对于陌生的邻居,人们似乎都在担心与之交往会引起自家的财产安全问题。
  (五)人口流动性强。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二是年轻人工作调换频繁,随工作变动,居住城市变换也相应频繁。这都造成了城市社区中的居民变动较大,居民居住年限较短,所以居民之间交流也较少,归属感故而不强。但农村社区中除去务工人员常年在外,居民流动性几乎可以忽略,居民在社区中居住年限长,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紧密,其社区归属感自然强烈。
  四、政府重视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必要性
  (一)在当今分权的社会,政府的职责之一便是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而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归属感不强就属于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社区归属感的建立不仅是公民重要的心理需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地方政府应当对其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市民社区归属感的缺失,使人们之间缺乏交流,人们越来越少地在社区中展开公共讨论,不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这就陷入了Putnam所描述的“独自打保龄球”状态,人们从“公民”变成了孤独的“消费者”,对社区的公共服务居民是一种单独的大众消费,即每个人都可知晓却不共同公开讨论。帕特南认为消费已经变成了完全个人的孤独活动,指责“消费活动是所有协调与整合的天敌”。由此可知,这种状态会为地方政府的社区治理制造障碍。
  (三)城市社区的居民之间存在隔阂,对于社区没有归属感会造成矛盾扩大化。社区是人们一起生活的共同体,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其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当关注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以避免发生社会动乱。
  五、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析
  (一)合理规划社区,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为加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地方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社区。其实,社区中的一些细节处的精心设计可为居民带来家一样的亲切感觉,使社区变得更有活力与生气。比如,在花草繁茂的小花园中或大树下增设一些供休息、聊天用的长凳,可让人们累的时候随时坐下,同时也可加强居民间的交流。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增加居民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共同联系的公共场所。地方政府还可以设计社区的特色标志,通过典型特色标志来增强居民的共同感与归属感。
  (二)设立社区组织。设立社区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增强公民与地方政府联系的组织。地方政府应引导、鼓励这一中介组织的设立与发展,并且可通过这一中介组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同时将社区居民凝结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共同体;另一类是以加强居民间联系为目的的组织。地方政府应倡导建立或直接建立此类组织,如老年围棋社、舞蹈社、老年人太极拳社、小学生美术协会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人群的交流。对于这些社区组织,地方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促进其发展,比如为其提供管理人员或技术帮助等。
  (三)开展“公共建设工程”。公共建设工程的开展使公民作为“生产者”聚集在一起,大家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而贡献出各自的技术、才能以及精力,我们作为创造拥有恒久价值的事物而付出共同的努力。
  只有公众亲自参与的社区建设项目才是最得民心、最能激发其对社区的归属感的,地方政府应转变以往的社区服务模式,尽量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四)举办公共活动。为促进居民的人际交流,地方政府可定期举办一些类似社区文化节、元宵晚会、社区音乐会或电影节等公共活动,邀请社区居民来参与,大家聚集在一起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改善了邻里关系。庆祝活动中相同的情感能够重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形成群体意识。
  六、结语
  城市社区归属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公共事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地方政府应调动各方力量,促进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enest,Frank,1991,Reconnecting citizens with citizens:What is the vole of local government?Public Management,81.January.
[2]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4.
[3]关铎,丘士杰,李业甫等.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Kasaarda,John and Janowitz,Morris.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9.197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02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