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3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4/8/18

作者

-

浏览次数

3032 次

新经济条件下的菲利浦斯曲线研究
  
  本文从美国“新经济”的运行情况入手,首先分析了新经济的“一高两低”的良好运行态势,接着分析了“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理论、商业周期理论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提出在“新经济”条件下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不适合美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一、美国的新经济
  自从1991年3月走出衰退期以来,美国经济至今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正经历着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的经济扩展。在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以来少有的“一高两低”的良好运行态势。如(图一)所示
  一些经济学家把这种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率的、低失业率的经济增长称为“新经济”。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2001年8月,己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成为自1894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经济周期中最长的一个。2001年受“911”事件的影响GDP增长率下增长率跌至2.5%,2002年后GDP增长又稳步上升。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平均增长幅度达到了4%,失业率从6%降到了4%。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下降,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谷底后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8年末的1.8%,2002年指数仅增长了1.5%,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经济的这种非常规发展与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商业周期理论和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具体数据见(表一)
  二、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这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经济学家通常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增长理论或增长模型来分析其增长的动因。在主流经济学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积累、投资和资本产出比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古典索洛斯旺模型则把技术进步、资本与劳动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新剑桥模型增加收入分配,认为收入分配的改变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边际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在说明工业经济的经济增长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然而,它们都不能很好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
  原因在于这些模型都没有考虑信息技术。而美国商业部发表的(2003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自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至少有10%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这表明信息与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一样,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内生变量。由于信息本身具有开发成本、固定成本高、复制成本、边际成本低的特点,传统微观经济领域的资源稀缺、规模边际效益的规律被无情地打破。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较早地发现了这一规律,他曾指出,“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效益递减规律的工具”。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具体数据见(表二)
  三、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总是出现上升和下降的周而复始的波动。根据波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经济周期划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这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而并存,从理论上讲经济周期是不可能消除的。而我们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GDP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4%以上的年增长率。但在2001年美国GDP的增长骤然降到2.5%。在经历了一次短期的、温和的衰退之后,美联储连续降息以保护经济软着陆,而在2003年美国GDP增长又令人惊讶地达到4.6%(数据见表一)。这种异常波动几乎令信奉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无法解释,经济周期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原因可能是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要素报酬递减的作用,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资源利用型经济增长周期性特点不明显。由于知识、技术的进步,使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大大地延长,而衰退期越来越短或者说不显著。
  四、新经济在短期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将菲利普斯曲线与凯恩斯理论结合起来交替运用,以此作为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础,作为政府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的逻辑起点。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而工资提高提高会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它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现此消彼涨的动态性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是单一方向的,即只能向右上方移动。
  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要想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付出高通货膨胀的代价。在70年代“滞胀”时期,高的通货膨胀率和高的失业率并存,这是菲利浦斯曲线第一次失灵。而伴随西方国家逐渐脱离“滞胀”的泥潭,菲利浦斯曲线又重新开始发挥作用。 “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三者同时并存成为可能。如今这条曲线受到了实践的质疑。在美国经济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美国失业率2000年降到历史最低位。2001年后美国失业率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至少己适用于近年未美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关系。见(图二)
  从(图二)我们看到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或者替代关系,从趋势上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对失业率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或许并没有失灵,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或许只是一段平滑的调整期。
  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原因分析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模式,降低了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总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向自然掠夺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决定了经济不可能持久、稳定的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降低。新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信息和高新技术,它的发展已摆脱了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模式。而开始利用业已存在的、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经济”带来了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同时由于知识可以低成本无限复制并且边际收益递增,使经济增长不再是掠夺式的、资源依赖型方式。这不仅使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失业率下降不会导致通胀率上升。
  第二、市场态势的变化,由资源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由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善,只要能源价格的波动不是太大,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都处于过剩状态。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从生活必需品到奢侈消费品都存在着生产过剩。从需求角度讲,相对过剩的产品可以满足市场的任何一种需求。而由于大部分的工业产品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的,所以企业必然通过各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由于自然资源日益短缺,也可能造成原料价格上升。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替代性资源将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而且知识是无限丰富的。因此,原料成本也可能不上升、工人工资由于生产工人数量因自动化而大幅度减少,企业支付的工资总额也会减少,至于厂商对高利润的追求在过剩经济时代也不太现实,所以成本推动的通胀不会产生。
  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降低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不同的生产部门施行不同的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经常通过利率、汇率和财政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美国政府利用经济杠杆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所以结构性通胀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第四、网络经济的兴起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泡沫的消失并没有损坏美国新经济体系,相反正在促进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当网络经济破灭之后,美国的网络已经经过了几次大的并购。美国的网络经济已经逐步走向赢利,逐步走向完善。美国网上购物已经比前一年增长七倍。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美国的社会成本,这样的美国将比其他国家更具备竞争力,更充满活力。同时由于网络的外部性将更加促进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何华训 张淑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188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