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3期/工作笔谈/正文

发布时间

2004/8/18

作者

-

浏览次数

2616 次

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推动力,一个是社会供需关系,一个是政策影响。二十多年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说明,高职教育应牢牢把握社会需求这一总目标,以就业为办学导向强化特色,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出高职院校毕业就业难的低谷。
  一、高职教育产生是社会需求的拉动结果,这为高职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初期,我国人才的社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内部因是年动乱遭到巨大破坏和影响,人才培养出现了很大断层,这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急需人才形成了矛盾;二是多年教育规律的扭曲导致高校结构不合理,存在高校毕业生与现实需求人才结构严重脱节的矛盾;三是高校招生人数比例过少和大批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能深造的矛盾。针对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把握矛盾主线,分析矛盾实质,提出了创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而又系统发展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的产生是社会供需矛盾拉动的结果,高职教育“快速、高效、实用”和“职业性、应用性”等办学特点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明显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因高职教育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解决了社会问题,所以政府不仅拿出财政补贴办法,并且制定了毕业生使用上的倾斜政策如转干和提拔等,社会需求的拉动和政府政策扶植双重作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起来,高职教育也形成地方特色。
  二、高职教育的调整稳定是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不稳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高职教育脱离社会需求会出现分化的现实
  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实现了我国高教内部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了新的办学思路,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由于对高职教育这一新事物认识不充分,个别院校偏离了高职教育固有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有的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追求本科办学模式忽视自身特点;有的摆脱不掉中学办学理念,片面追求“专升本”升学率,重视培养少数升学深造者,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目标的实现;还有的告职院校或以行政手段保障职业教育体系独立性,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特殊性,削弱了高职教育自身建设和职业教育地位的稳固;更有甚者,一些高职院校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上面“评估考核”方面,把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全校教职工最大追求,凡此种种促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滞缓和分化。“本科压缩型”和“中专延伸型”的教学模式,也使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1990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提出职业大学可以分流的意见,1994年全国职业大学由1986年的120所下降到1994年的82所,高职教育的调整是高职教育办学方向需要明确的必然结果,这一教训应该吸取。
  三、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困扰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就业。一方面是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无业可就。这严重影响了报考高职大学的生源数量和素质,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有三个原因:一是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人才的竞争压力增大,二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认可不够,三是高职毕业生对所选岗位不满意,好的去不成,差的不想去。深层次原因,还是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和体制未能适应经济体制要求的问题,也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定位问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职教育应把握社会需求,选择好不同于其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层次,发展成为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科学,办学模式不断拓展,专业特色突出的高职教育。其一,要有独特的技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学校更能满足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需求,把学校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上;其三,发挥灵活实用自身特点,改革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强化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与超前性,针对社会需求强化竞争能力。(□文/张剑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3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