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记书画理论家黄宪律先生成功之道
地球上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的成功,至高无上,顶天立地。然而成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获得,除需要时代的酿造,历史的选择,机遇的巧合等客观因素外,更需要百倍的努力、千倍的汗水、万倍的耕耘。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黄宪律先生就是一位自学的成功者。
黄宪律,号二廊居士,1958年生于四川富顺县。1977年考入四川外国语学院。1982年毕业后又学了政治、法律、经贸、中文、历史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取得数个文凭,从而为研究书画艺术理论奠定了雄厚的学科知识。同时加强了品行修养。按先生自述:“我上崇先贤孔、孟、商君之修为,下效今人毛泽东、周恩来、雷锋之品行。进则展布经纶,实行政见,退则反省修德、监督当道。遵荀子‘通则一天下,穷则美风俗’,遵孟子‘其仕也,行其义’遵孔子‘其退也,传其道’。换言之,存心以仁,处世以义,待人以诚、竞进以公,人格感人,这是我毕生为人处世之根本。”黄宪律先生现为石家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学校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理事、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省经济法、行政法研究会会员,省经济法学会会员、省科技英语协会会员等。
黄先生书法师承父兄,15岁前临柳公权、欧阳询、苏轼贴。步入军营后临二王及钏绍京小楷。上大学后临怀素、孙过庭草书。后经重庆许伯剪、冯建吴、黄原等书画名家的指点,开始对古篆汉隶下功夫,尤在《礼器》《乙瑛》《曹全》等碑上用功最勤。近年来黄先生致力于北碑之研究,上追篆隶、中融木简帛书,下承唐法宋意,初步形成儒雅秀丽的川西南书风特点。他的书法左抑右舒、疏密有致、大小相间、收奔有节,丽人拙出,奇特古雅。画以山水、花鸟、工笔为主,属文人画风韵。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同行的称赞。其书画作品获省级以上的奖项21次,其中等级奖4次。入选各种辞书数十部。1985年以来,在成都,重庆、江油、石家庄、潍坊、高密、阳泉、自贡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美、加、英、法、意等国13所大学与鉴赏系收藏其作品,亦有作品赴日、朝、新、菲、马等国展出。发表了高质量的书画论文78篇。其中93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94全国史学、审美研讨会,96全国首届中国画研讨会,97全国首届篆刻学研讨会等全国性书画研讨会均有论文入选。一些专业性报刊杂志不时有他的连载性文章。与其已发表的60余篇政、经、法文史方面的论文相比,书画论文正在突起。他还经常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文章,主持栏目。曾成功地协调解决过近1亿元的经济纠纷案,是河北省较有权威的法学家和翻译家。有人把他称为“奇才”,那么他的成功之道何在?
一、勤奋读书 加强修养
少年读书,养志为先。黄先生说:“读书之道,就如江海之侵,膏泽之润。如果见闻太寡,蕴蓄太浅,就不能称为学者。一个国家的国力增强,需要深挖洞、广积粮。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华更是需要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搞书画创作要多读书,加强自身修养,书画才能有神韵,才能自诗自联,摆脱‘匠气’。搞书法理论更要多读书。”黄先生经常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要使今人和后人尊敬他的知识和才华以及人品,必须读点孔孟礼义之学,以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读点政、经、法律之学,以规范自己的言行;读点文学词章之学,以表达自己的心声;读历史考据之学,以顺历史之延续与发展,此四者缺一不可,少之则不可能成为大学问者,更不可能与‘圣’‘贤’有缘”。
黄先生祖上乃书香之家,藏书甚丰。祖父黄永年与刘光弟为同窗好友同在赵化念书,还与著名教育家吴玉章相交甚深,在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他们均为自贡市富顺县、荣县一带的著名学者,并且均能写一手好字,而且黄永年的字比吴玉章的字更清秀劲健,在自贡一带是有名的书法家。父亲黄俊清,号君儒,通易经、晓天文、长书法,曾任天宝管区宣传部长。母黄泽扬(扬氏)曾任过天宝管区的妇女部长。长兄显宗长楷、行书,二兄显彬长山水人物。先生6岁时,父亲逝世,书画由两兄长代父启蒙。1968年遇高士刘可能先生指点,始读党史、革命史、毛泽东选集,后读《商鞅》,又读《左传》《战国策》《论语》《史记》《资治通鉴》《前后汉书》。当时先生才十多岁。由于刘可能先生是职业高级将领,黄先生即向其学了战争论及军政大学的书及军事院校兵种教材。从戎后,先生就有“头号首长”的雅号,他想当一名军事家或军事学家的愿望因1977年恢复高考没能实现,但他毕竟在15岁前就读了诸多的书籍,及军事方面的书,丰富了判断力,提高了独立分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今天看到先生的文章,无论是政、经、法还是书画艺术方面,大多是关于全局性,战略性,导向性的文章。他常说:“文则能咐众,武则能威敌。我写文章是说服别人,但又不强迫读者接受我的观点。”
大学期间,黄先生认识到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于是又加强了对文学词章之学习。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古代汉语,逻辑修辞等。加强了对历史考据之学习,读春秋、史记、中外史、哲学史、法制史、军事史、政治史,并加强了对国际关系史、外交史的学习。到此,我们对他的“奇才”、“怪才”、“全才”的雅号,可说是顺乎自然的称呼了。只要与其接触,你顿觉他是位学者,是位名副其实的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文章很有体系。很有逻辑,也很有份量。这是他苦读万卷书涉猎广,所以有人称他为当代“王国维式的黄夫子”。
二、宏济群伦 饱含哲理
说黄先生的文章,宏济群伦,饱含哲理,一点不夸张。笔者不谈他已发表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管理、领导科学、翻译的几十篇文章如何,仅就他书画方面的论文略加介绍,就可见一斑。
1993年《无愧无贤、不误来者》一文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文章一开始,就气势宏阔,指出“受人尊重的书法理论工作者,应该言为天下书家之声,文为天下书家之法……”,“受人愤恨的书法理论者……”。然后先生从书学理论继承、书法审美学、书法批评、理论者文化素质等四个大的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书法理论导向的重要性。最后他呼吁理论家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样才能无愧先贤,不误来者。此文被《书法之友》在1994年第1期上发表。
1994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试论书法审美研究之目的》一文入选全国史学、审美研讨会。这篇文章探讨了各种社会形态审美观的继延变化,阐述了书法审美规律的概念,主客观因素及其作用与反作用之关系,剖析了书法审美范畴的共性与个性。 1995年,《尊重书法家、尊重书法家的劳动成果——论书法作品润格之依据》一文经《燕赵书印》(河北省书协主办)全文刊载后,《甘肃书画报》又于1996年连续转载了该文。先生以经济学原理,论述了书法作品的价值形态和各种作品的价格形态。角度新颖,其中价值公式、价格公式为书画润格提供了理论根据。此文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现阶段书法艺术与普通商品价格、价值之间的区别,受到广大书法家们的一致赞同和热烈拥护。
1994年至1996年写的长篇论文(约60万字)《书风论》。这篇文章是他观察年十几年书坛之后的冷静思考的感受。先生从书风的概念,书风的时代精神,书风与审美观的关系,书风优劣辨析举例,时代书风标准,伪劣书风的批判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为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提出理论依据。此文在河北省书研会上获奖后,《中国书画报》于1996年8月两期部分连载。《甘肃书画报》自1996年9月至1997年6月连载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书界同仁一致认为喊出了书家们的心声。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河北书坛、乃至全国书画理论界的位置,由此他进入了河北省书协领导圈。
黄先生从事书画理论研究仅数年时间,却发表了许多文章,给书坛以很大的冲击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写出不少高水平的文章,恐怕在当今书界中还是少见的。自1993年才华“暴露”以来,其文章投稿的命中率和研讨会论文的入选率,近乎是100%。这完全看出先生治学的严谨性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他是一位不管春夏秋冬,只管笔耕不停的辛勤学子。
三、情系书画 服务人民
黄先生在研究书画理论的同时,书画艺术创作成绩斐然。他面对已取得艺术成就从不沾沾自喜,引以为傲,而是归功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自1985年起,曾坚持每星期为某厂职工子弟义务辅导英语达3年之久;1986年为修建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捐款;1987年在石家庄市青少年宫为大中专学生举办义务书画讲座多期,受到了团中央少工委的表彰,1988年为天津SOS儿童村献艺,后在石家庄市发起了为孤儿献爱心活动;1989发起成立了石家庄市文教系统书法协会。……作为教师,他为人师表,言伟身教,一心一意干好本职;作为一名党员,始终保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朴实。他经常为学生们义务辅导英语、书画等,并尽可能地为困难学生解危助贫。有数名家庭困难、生活无助的孤儿或特困生,都得到过黄先生经济上的援助。他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黄先生说:“我自幼父母去世,是党和国家养育了我,送我参军,培养我上大学,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不属于黄氏家族、也不属于某一个单位,而是属于炎黄子孙,属社会主义祖国,所以,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本刊记者佚名 特约记者王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