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4期/企业改制/正文

发布时间

2004/8/18

作者

-

浏览次数

16840 次

海尔组织结构的演变与启示
  
  海尔集团是在原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家电为主,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为一体的国际化企业。为了营造使企业不断创新的机制,保持企业的高效运作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其组织形式始终处于有序的非平衡状态。下面以海尔在各种不同的宏观背景、不同的发展战略下,组织结构的调整来分析海尔战略化发展中组织结构所发挥的作用。
  一、名牌战略(1984-1988)
  当时国内仍是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冰箱等家电产品还是奢侈品。尽管如此,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争相挤占商场有限的柜台,很难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一般家电企业有“捞一把就撤”的想法,大搞进口散件组装。海尔经过调研发现,尽管冰箱品牌很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名牌冰箱”,于是张瑞敏果断提出“要么不干,要么就要争第一,创名牌”。由此确立了专业化名牌发展的道路。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设备和技术,生产出“琴岛-利勃海尔”牌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并以高技术、高质量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因为当时计划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计划经济体制有巨大惯性,海尔只是专心于冰箱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以在组织结构上只需划分职能,采取垂直式集权领导是适合的。
  二、名牌战略(1988-1991)
  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质量、服务、价格等市场要素逐渐培育成形。国内企业习惯于只抓产品产量,不在乎产品质量,因此一碰上市场疲软就产生积压,只好靠降价来度过难关。海尔在创业伊始就重视产品质量,创市场名牌。而当其它企业开始抓质量时,海尔又把战略重点转向培养服务意识和市场信誉上,成功走完了名牌战略阶段。
  其中,海尔的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海尔重视质量,仍不免遇上管理普遍对过程控制不细的问题。OEC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提高,对以质取胜的海尔顺利实现名牌战略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发展战略(1991-1995)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的热潮。同时海尔集团正式成立,并于1992年初次在白色家电圈作多元化尝试,生产冰柜、空调、洗衣机,开始超常规发展。
  企业慢慢发展壮大,不免会出现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海尔在1993年进行“权力分散化”,在原工厂制(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推进事业部制,总部集中筹划集团发展目标,集团下属是事业部,已经形成规模效益且管理机制较完善的称为事业本部,未达到标准的称为事业发展部,对各事业部兼并的企业,集团有最终决策权。这样海尔集团与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各分厂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相当明晰,初步呈现出分权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特征,适应了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的要求,调动了集团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
  四、全球营销网络布局(1995-1999)
  全球化、新经济是这个时段的显著特征。海尔1997年进军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黑色家电,1998年进军米色家电,坚定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制定了挺进世界500强的发展目标。进500强首要条件是要有一流的内部管理,虽然海尔组织结构整体上是分权化、扁平式的,但对于冰箱本部而言,仍是集权式直线职能型。这种结构对于以前单一的冰箱产品是适应的,但对于餐饮,冰箱、小家电等多种产品齐头并进的快速扩张形势则显得缺乏效率。
  海尔集团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本部制,1997年又在事业本部基础上,采取了“细胞分裂”方式,使整个组织结构形成四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投资决策中心,事业本部是经营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生产工厂是成本中心,各个层次各负其责,允许各事业本部各自为战,但不许各自为政。这种组织管理模式称为“联合舰队模式”,海尔把这种组织模式延伸到营销体系中,各事业部设有营销公司,负责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口和海外建厂工作。集团总部设有营销中心,对各本部销售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的工作实行监督控制和指导,这样既能发挥各本部销售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的战斗力,又能进行整体进攻,很好配合全球营销网络中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五、国际化发展(1999年以后)
  当时中国即将加入WTO,瑞士达沃斯年会召开。报告称21世纪企业生存有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二是有一个全球化的品牌,三是要有一套能够在网上销售的战略。海尔为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适应多变的市场及“新经济”兴起后网络销售的挑战,张瑞敏为此提出三个方向的转移:1市场方向的转移,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移;2产业方向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3管理方向转移,从直线职能型管理彻底向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市场链转移。即形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订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本部在3R的支持下通过新品研发,市场研发及提高服务竞争力不断创新订单;产品事业部在3T支持下将商流获取的订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订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搭建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实现JIT(即时采购,即时配送和即时分拨物流)订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形成直接面向市场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支持流程体系。
  这种结构实现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相连,使企业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外部市场的压力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使他们把压力变成动力,最大限度地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从而实现海尔三个“零”的目标: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流动资金零占用。
  六、海尔组织结构创新的启示与思考
  海尔集团国际化历程,实质上是对组织结构不断选择的过程。此过程不仅从实践角度证明了组织结构的合理选择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为我国其它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
  1、组织结构不只是消极适应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的发展能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2、组织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动态化。张瑞敏把组织的有序平衡结构转向有序非平衡结构,使其运作模式不断创新正是如此。
  3、组织结构适当虚拟化,有利于企业整合外部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海尔在建立和发展国际化经营组织结构中,已经借鉴了西方跨国公司组建虚拟企业的经验。
  4、集权与分权授权的矛盾可以调和,关键要把握好两者结合的“度”。海尔在处理集团总部与各事业本部的关系中推行“联合舰队模式”,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市场效应。但在权力分散后,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责、权、利问题,二是各独立公司一把手的素质问题。
  关于决策该不该授权:1下属人员获取信息有限,对公司综合情况掌握有限,对于市场信誉和诸如人心、士气等无形的东西把握有多大底数,一把手应该明白。2下属主管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影响权力分散的程度。3企业组织是由小而大的,则集权程度高不妨,若主要由合并而来,则可考虑分权。4组织在扩展中可分权,组织在稳定中则宜于集权。5组织之间控制技术和手段是否完善,也对集权或分权的选择有关系。6企业外部环境紧张,竞争加剧等因素,也会使管理向集权制靠拢。
  5、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必须保持和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海尔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论资金、技术、规模,海尔都没有优势,但海尔有比较优势,那就是速度。经销商们提出一个要求时,我们会以比那些老牌跨国大公司更快的速度满足他们的要求”。正是不断强化这一优势,海尔对其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创新。
  6、专业化与多元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实际上都有风险,关键要看自身的能力,或者说关键看品牌和市场发育度。
  看一下海尔的产品结构,会发现用国际化来概括目前海尔的战略是不全面的。因为海尔在计算机、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之类的投入,明显从多元化产品领域进入了多元化产品经营的格局,而这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增长之路。因为在多元化期间的业务模式,只有两种出路:第一,谋求业务转型的多元化,这要求海尔接下来要出售或关闭其家电部门,在新业务上选取一点成为行业老大,就像当年NOKIA一样。第二,是像GE一样,通过卓越的战略控制,在各个点上成为行业老大,成不了的就撤销。
  7、大与强。只有“强”才能良性地发展“大”,要多强的人才做多大的规模——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在前,规模扩张随后,效率强,规模才能够大。做大是手段,求强是目的,在没有强大人才和管理支撑下,盲目扩张是致命的。
  8、后张瑞敏时代。海尔真正的国际化道路必须在后张瑞敏时代开始。靠建立一流的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体制和系统化的国际运作来实现海尔的再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管的优秀这些层面上。后张瑞敏时代海尔的组织结构仍应以信息化、虚拟化、扁平化的有序非平衡结构为基准,不断创新实现由强做大,由大变强的国际战略。(□文/王 健)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83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