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切入,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出分析。并根据外商之间在国际直接投资时进行的博弈,得出结论。
关键词:交易成本;产业集群;FDI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FDI与东道国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一、关于“交易成本”概念的确定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分析摒弃“制度为中性或外生变量”假设、转换分析视角和层面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解企业、市场和定价体系的枢纽。关于交易成本的含义,科斯(Coase,1937,1960)、阿罗(Arrow,1969)、马修斯(Matthews,1986)、巴泽尔(Barzel,1989)、张五常(1996)、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等人,都曾有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说。但就这些理解和解说而言,通常都是围绕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展开的。而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的产生不仅仅是来源于市场,与之形成对应的由制度因素产生的交易成本往往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们也把“制度因素”纳入到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之中。《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996)则明确定义: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的制度成本和制度变化成本。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把市场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进行选择的制度安排的结论,作为政策层面制度安排的宏观调控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是极有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把交易成本的来源设定在两方面:源自市场调节的交易成本和源自政府所设定的经济制度以及宏观调控的交易成本。
二、机制分析
(一)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东道国产业集群对于FDI的吸引作用。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一个企业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必须具备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决定其能否进行国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而排除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东道国进行商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就成为影响企业内部化和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一,产业集群存在的地区,往往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交通、通讯和各个相关产业发展都比较成熟。所以,在这个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其原材料的供应、配套物流的建立以及营销渠道的寻找都会很方便,因而会大大减少这个地区的冰山交易成本,从而使更多的外商倾向于在该地区进行直接投资。
第二,产业集群意味着一个地区在某一行业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有足够的深度,因而产生的生产率提高。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会带来市场竞争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带来人才聚集和信息传递的高效,使得这个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因此,排除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在该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对母国技术的逆向溢出效应也会比其他地区更强,这将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生吸引力。
(二)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FDI对于东道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由于各个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会面对来自东道国市场和宏观政策两方面的交易成本,根据其承担宏观调控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多少将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分为两部分: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企业和承担较高交易成本的企业。显然,承担较高交易成本的企业在进入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障碍要多于低成本企业,因此在区位选择上会落后于后者。而进入东道国投资的各个企业所面临的来自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可选择的,即先进入市场的企业面临着更多可选择的条件,如:便利的交通、营销渠道和物流的开辟、与当地位于上游和下游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力等等,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则只能够在前者选择的基础之上做出区位选择,并且要承担信息和环境适应上的滞后,因此会面临比较高的来自于市场调节的交易成本。
我们假设东道国市场上来自于市场调节和宏观政策调控的交易成本处于[1,3]之间(只取整数),并将东道国市场按照来自市场调节的交易成本a和来自宏观政策调控的交易成本b来划分。因此a可以取1、2、3,分别代表市场调节产生的交易成本为1、2、3;b也可以取1、2、3,分别代表宏观政策调控带来的交易成本为1、2、3。由于在多数情况下,东道国的宏观政策往往会影响到其市场的调整,因此我们假设a≤b,所以市场类型(a,b)可以分为6种,分别是:(1,1)、(1,2)、(1,3)、(2,2)、(2,3)、(3,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各个外商之间的博弈关系。(表1)
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六个市场的交易成本等于来自市场调整的交易成本和来自政府宏观调控的交易成本之和。因此,先进入东道国的投资企业——如前文所说,即能够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将会有优先选择权。因此,在对东道国市场信息做了调查之后,先进入东道国的企业会倾向去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1,1)或者(1,2)区位及产业进行投资。此时,这些企业只面临总量为1+1=2或1+2=3的交易成本,而之后进入东道国的企业只能有其余四种选择。最后进入东道国的企业将面临高达5或者6的交易成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结论:
第一,当面临如此高交易成本时,短期情况下有些投资者会选择放弃投资或者转向其他地区,也有些投资者会改变其直接投资的方式以降低其原有投资方式面临的政策壁垒,例如:不会在东道国投资建厂转而进行收购东道国相关产业等。而长期情况下则会导致外商选择其他产业进行投资。这样则会导致投资的不均衡。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内各个产业的协调性。
第二,如果低交易成本的产业集群有足够的空间,那么所有b=1或2的投资的企业将面临同样低的交易成本。但是如果低交易成本的产业集群空间不足,那么势必会带来区位选择拥挤的状况。而这种情况会导致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有消耗在竞争上的额外成本,从而将原本总量为2或3的交易成本提高到4或者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东道国相关产业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将总体提高,直到没有投资者进入。这种情况下,整个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会提高到:a+b+c,其中c为各投资者为取得投资空间而参与竞争所消耗的额外成本。面对比原来更高的交易成本,下一期或几期的投资将会被遏制,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规模的增长。
三、结论分析和建议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市场的高效性和制度的优越性。而归结为一点就是这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面临的交易成本。因此,在面对同等消费能力的国家时,外国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产业集群效应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同时我们看到,外商对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东道国相关产业集群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会给东道国相关的产业集群带来不平衡性,这主要源自东道国宏观政策调控上的偏差。然而,这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在造成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之后,由于政策的时滞性,政府只能在短期内通过政策调整将这一不平衡性从一个产业集群转移到另一个产业集群,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它。而国际直接投资给东道国产业集群规模带来的抑制作用,也主要来自于交易成本的增加。
东道国在这两种负面相应的产生中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增加产业集群的规模,吸引外资是不或或缺的;另一方面外资的准入和筛选工作做不好,就意味着其不但发挥不了促进本国经济的作用,反而会导致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和对产业集群规模的抑制作用。因此,在笔者看来,降低这种负面效应的方法在于如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筛选出适合不同产业集群的投资商,以做到在避免恶性竞争的同时增加各个产业的平衡性。
通过前面两个部分的论述,我们看到要使FDI对东道国相关产业的负面影响降低,并且使其与国内产业集群产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必须对引进外资进行更细化的管理和筛选。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引进外资要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外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其次,在应对外资引入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的时候,政府要充分考虑到产业集群发展的平衡性,制定出稳定的宏观政策,尽量避免政策的波动,以保证国内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这样一来,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真正得益于外商的直接投资。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五常.《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许强.产业集聚因何而生——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德]A.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