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0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3/12/30

作者

□文/王建彦

浏览次数

596 次

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提要] 本文从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剖析该市文化产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品牌效应;科学定位
  本文为宿迁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规划课题《加快宿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SHB003);宿迁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宿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文化产业无疑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目前,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宿迁则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 “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自建市以来,宿迁积极开展“文化宿迁”的建设。在全省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开放经营性群众文化娱乐产业,报业改革、广播电视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据统计,2011年宿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8.53亿元,是2008年(11.37亿元)的2.5倍,年均增长36%。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宿迁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与培育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宿迁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地了解宿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对宿迁市相关文化企业及文化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对宿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简单地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文化产业已经起步,而且发展较快;第二,文化事业相对强,文化产业绝对弱;第三,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一)文化产业已起步且发展速度快。2011年底,宿迁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894个,相比2010年增加了64个,从业人员达到了27,014人。2011年宿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8.53亿元,是2008年的2.5倍,年均增长36%,已形成工艺美术业、出版印刷业、文化制造业、网络与动漫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5%。宿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制造业为主。
  从全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已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发展较快、总量较大。2010年底,私人控股企业已达到1,624个,占全市文化企业总数的98.1%。2010年民营经济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的87.5%。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社会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文化事业相对强,文化产业绝对弱。文化发展包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捍卫老百姓的文化权益。而文化产业也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就有强有力的文化生产力,同时还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消费能力。宿迁市的文化发展突出表现为文化事业相对强,文化产业绝对弱。
  1、文化事业相对强。文化事业“强”是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的。在“文化立市”目标确立后,宿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投资1.3亿元建成2.69万平方米的宿迁市文化艺术中心,实现了宿迁市没有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零的突破。沭阳县投资9,000万元,新建了1.61万平方米含博物馆、图书馆、演艺中心的文化艺术中心。泗阳县新建了面积9,000平方米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广文中心。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总建筑面积已达到8.09万平方米。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宿迁市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与其他兄弟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宿迁市人均文化服务指数在全省排名末位,主要表现在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和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偏低。2010年宿迁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近0.15册,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54.35平方米,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8%和59.0%。
  2、文化产业绝对弱。宿迁市的文化产业绝对弱,道出了宿迁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由于宿迁市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产业的总量、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服务和消费方面在全省的占比都很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文化产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0年宿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分别比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低3.9、1.9、0.9和0.1个百分点。目前,宿迁市已明确“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2012年宿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3.2%;2015年要达到5% (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
  (2)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2010年,宿迁市文化服务业(含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批发零售业实现1.2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0.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6.8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从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文化服务业单位多、增加值占比低。2010年底,全市有文化服务业单位1,055个,占全市文化产业单位的57.7%;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7% (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
  (三)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前景看好。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前提。宿迁作为文化资源的“富矿”,“五彩宿迁”早已声名远播。“古色的宿迁”市龄虽只有11年,但却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作为人类起源的中心,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红色的宿迁”涌现出无数光彩夺目、载入史册的古圣先贤。楚霸王项羽和随征夫人虞姬演绎了气吞山河、流传千古的悲壮故事。抗金英雄刘世勋、民族英雄杨泗洪,谱写了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壮丽篇章。宿迁作为淮北抗日革命根据地与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谱写一篇又一篇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绿色的宿迁”城市绿化面积由建市之初的60公顷猛增到现在的109公顷,增长了1.8倍。城市建设绿化覆盖率在39.77%。水色的宿迁境内有两大淡水湖(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古黄河等8条河流穿境而过,有淡水面积350多万亩。“蓝色的宿迁”拥有以洋河蓝色经典为代表的宿迁酒文化。“五彩宿迁”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为宿迁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小京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丰富多彩。苏北大鼓、苏北琴艺、地方锣鼓、龙舞、高跷等民间文艺表演多姿多彩。这些都为宿迁发展文化旅游业奠定强大基础。可以说宿迁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希望无限。
  二、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的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宿迁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培育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经济基础薄弱,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建市晚,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宿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江苏省末位,这成为制约宿迁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经济基础薄弱,直接导致了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少,产出更少;财政拮据,各项文化基础相对落后,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导致宿迁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面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发展宿迁文化产业是一个逐步推进实施的过程。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一方面由于宿迁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文化产业开发的从业者队伍;另一方面宿迁虽不乏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但因文化素养所限,此类企业家很少涉足文化产业,而文化艺术人才又大多不能适应市场规划和市场竞争。比如,传媒业大多不缺新闻业务和编辑技术人员,缺的是管理干部和经营人才,但干部管理部门在领导班子配备时,很少考虑让一些经营管理人才进班子。这样,普遍存在文化人才较多,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人才。
  (三)文化产业市场尚未真正形成。随着经济增长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结构也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其中,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需求中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这是大趋势。但目前由于大众消费习惯,城乡差距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在宿迁城乡群众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并不高。虽然文化产品类型较多,但缺少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比如烙画、桃雕、泗州戏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没有形成规模产业,生产、包装、销售、宣传等一系列环节,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市场占有率不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
  三、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宿迁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之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要想办法克服存在的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宿迁实际,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文化产业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切忌盲目。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定位是关键环节。定位精准的产品加之合理有效的宣传,定能迅速地占领市场。经济学领域的定位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进行区域和部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高效利用,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对本地文化产业科学定位。确定文化产品消费的地域,以及该地域人群的文化消费偏好,充分考虑文化消费者的不同品位、不同层次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扶持文化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促进其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品质。要着力培养“四个一”,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区域、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园(或一条街),使文化产业成为宿迁经济的增长点。
  (二)追求品牌效益,打造文化精品。品牌代表了产品质量。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集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整合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文化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品牌化之路。良好的品牌对于宿迁市文化产业而言,有助于促进其文化产业销售,对外树立宿迁市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保护宿迁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宿迁市在国内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借“336”计划,重点打造一系列文化精品项目,如项羽文化节、西楚文化街等;重点打造好四洲戏、淮海戏、柳琴戏等地方戏曲剧种,苏北大鼓、苏北琴书等地方曲艺,地方锣鼓、龙舞、高跷等民间文艺表演,这些都是宿迁市演艺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
  (三)政府主导。没有政府的重点支持,文化产业无法得到长远发展。政策助推,即政府发布一系列宽松、有利的文化政策是做好宿迁市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宿迁市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次要制定长远规划,实施产业战略;再次要从市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们了解到建市以来,全市文化产业迅速启动。宿迁市一直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12年又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加快推进“8210”工程项目建市和推动实施文化产业“336”行动计划,尤其是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园的成功建设,成为宿迁文化事业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当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从中央到省里,政策更宽松,环境更有利,思想更重视。因此,宿迁市政府要把握机遇,利用当前通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展一系列文化创业创意活动,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
  (四)完善文化产业运作机制,建立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纵观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链较为成熟,从市场需求到衍生品的开发,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宿迁市要完善文化产业运作机制,需要建立现代文化产业集团,以集团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链。
  以大型文化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媒体、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五)实施人才战略。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走访发现,宿迁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是管理人才数量偏少、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擅长媒介市场运作的外向型经营人才奇缺、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而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严重僵化。
  宿迁市政府要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把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领导人才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任务。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根据宿迁的现有条件,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校教育培养;二是各类培训机构培养;三是学校与文化产业行业联合培养。此外,在立足本土培养的基础上,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在住房、职称、家庭安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宿迁发展文化产业。
  宿迁市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宿迁市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引进文化经营与管理类等稀缺人才,我们相信宿迁的文化产业一定能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万林,张元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2]何峻,薛万昌.苏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唯实,2009.11.
[3]伍育琦.关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5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