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从而了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提出如何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作为这一新媒介的接收体,大学生的生活被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日益深入,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1、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常常跨班级、跨年级、跨专业、跨性别地进行多方面交往。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借助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的机会逐步将交往范围扩大到社会上。他们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时,除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以外,网络人际交往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2、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最为流行的聊天类、虚拟社区类、电子邮件类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比较流行。运用这些工具可以轻松地进行协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将学生个人之间的交流向集群方式交往的转变来提高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能力。
3、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依赖性越来越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长期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上大学后,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在虚拟的世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排遣空落。他们对未曾谋面的朋友充满好感。
4、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话题和对象越来越广泛。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的话题涉及个人、社会、兴趣、感悟等等各个方面,并且对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关注得最多,这与年轻人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等特点分不开。其交流对象大部分是以前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其中陌生人也占有重要比重,与老师的交流明显比其他对象类型少,其中因素可能与老师对于学生这种特殊的关系有关。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上网使大学生广泛接触到校园外的世界,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结交天下朋友。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大学生们不断增长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对专业学习有极大促进,而且增强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思想也更为开放。网络交往行为的这些特点,使上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并渐渐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观念。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众多的隐患。网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割断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因为那些上网者总是孤身一人坐在终端机前耐心守候,或者通过一种程序媒介与形形色色的匿名者进行交流,而这种媒介从促进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是极具破坏性。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四、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1、规范并合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的建设还是比较快的,进一步的工作应发挥大学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应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办好这些版块,增强吸引力,把学生兴趣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搞好传统的学校心理教育、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网上心理教育活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特点,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多样化心理知识普及等等。因此,建立科学的心理网站及对现有普通站点心理栏目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
3、加强师生联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的交流,老师要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多去请教,在交往中增进了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他们在一起学习、工作、劳动中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锻炼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人分享自己成就的良好品性。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成就本身。独享自己的成就,只能得到一种快乐,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源泉。以现实生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带动网上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9.
[2]刘定云.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4.
[3]姜奇平.21世纪网络生存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呈.网络文化对都市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