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厌学的现象,是由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未能跟上时代进步、社会环境的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不成熟等原因造成。要解决大学生的厌学心理,就要从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3日
当前在大学生当中有一股厌学之风正在高校里蔓延,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如若任其发展,不但不利于高校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透过大学生厌学现象认清其本质原因,找出合理的对策加以实施,以应对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蔓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厌学现状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学习不刻苦,不能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有些同学也仅仅是出于责任心,只有很少部分同学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二、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首先,一些教育管理规定、教育制度束缚了落后生、困难生的手脚。有些大学生由于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改变,原本升学无望而侥幸进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后感到学习压力大,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样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次,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现在有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趁早步入社会工作,读书的最后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但对未来的就业形势非常担心。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他们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是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找工作当中去: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
(二)学校因素。首先,有很多学生认为校园环境和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一般或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弥漫。部分大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厌倦学习;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其次,认为老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考评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观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再次,师生之间缺乏教学互动。大班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疏远、漠然、不认识、不了解,致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三)个人因素。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固然有着深刻的学校、社会的原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更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个人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便丧失了奋斗目标。一些学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心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力的强大,而是为了自己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地位。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一切,爱国心、集体主义淡薄。
2、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混学现象严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对于上大学后该如何完成学业,自己将来应成为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过,没有奋斗目标。
3、心态不端正,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大学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要求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锻炼能力、扩充知识面所需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厌学。
4、学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加之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导致学生厌学。
5、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意志力较差,沉湎于网络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抗挫能力不强,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也有一部分学生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心理上就处于消极防御的状态,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上。
三、解决大学生厌学的策略
(一)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大环境。在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不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学校,促使大学生们去思考和探索,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理顺社会利益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道理,批判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剖析个别文盲发财、网上不文明、不健康内容等的不良影响,大力宣传科学致富、知识就是力量的舆论,营造正当、公平竞争,凭实力就业、升学的氛围。党和政府要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彻底根除腐败现象,进一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二)加强学校管理,从严治校。大学新生入校后,不管是学校领导、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及时地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要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分制、分流制、主辅修制、淘汰制等培养形式,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加强学生成绩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严惩;对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加大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就业、升学等方面上给予政策倾斜。要彻底打破关系网、人情关,在学生中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氛围,让学生看到希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更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严谨带进课堂,把宽松带进课堂,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探求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上课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动机的强度减竭甚至动机消失,导致学习不刻苦或厌学。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起,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能更好地实现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再次,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最后,要多关心、多表扬、多鼓励学生。
总之,学生的厌学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牵涉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诸方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它。希望所有学生都能愉快地在大学中学习,更有效地获取知识,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2008.1.
[2]王海洋,李文渊.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张婉莹,车恩利等.药学类高校管理专业大学生厌学情况研究[J].科技信息,2008.
[4]周佩杰,马学伶.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大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1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