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1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3/12/30

作者

□文/苏会侠

浏览次数

551 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提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SJ201201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问题既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偏离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的人才培养理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没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没能突破“学科中心”和“学术导向”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基础扎实,但毕业之后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的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变革办学思想,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反映着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学校在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思想不坚定。在人才的培养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不能针对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最终造成人才不能上岗,导致中职学生就业率下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前几年的人才培养方面就没有定位清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问到学生,你能做什么,学生却无言以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学习成绩如何,只知道各科的学习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呢?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本科压缩式的专业。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数是仿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学科体系的结构设置专业,强调各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市场追求的盲目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这应建立在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衡量自己的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后确定的,不是在看到某个专业热门后不顾自己的办学实际而一哄而上。目前,高职院校面对就业的压力,盲目追随一些热门专业,一旦毕业人数供过于求,学生就业就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热门专业很快就会变成“冷”门专业,这种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只能让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被动的地位。一味的迎合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材不能自成体系;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这些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理论知识学的多、学的深就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结果造成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五)“双师型”教师紧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方面尚欠,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策略和学习策略,缺乏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素质教师。有资料表明: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六)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目前,职业教育比较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长久不变,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对企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了解更少,加上理论强而实践弱,基础好而新知识少,使学生的技能培养仅仅局限于旧知识、老技能,教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地进入企业的生产中去;三是实习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实践课教学需要。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较低,设备少而且老化现象严重,导致实践课教学课时量少,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技能较低,自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然,这与许多高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佳,经费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怎样实现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以及实践形式等紧密相关,通过这些途径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能力核心”的培养模式,使职业院校能创建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以期达到人性的全面提升。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其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的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也就是要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模式。职业院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专业设置要考虑学校本身办学条件,如现有的师资、设备及原有的办学专业基础。专业设置数量要适当,既要避免专业过多,力量分散,影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质量和增加就业的压力,又要注意专业数不能太少,学科设置单一,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专业设置要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变,要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应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定位准确。首先是类型定位,那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即满足某一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满足学生生活、转岗和未来发展必需的;三是专业拓展能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如三一重工等大型的制造企业急需区域经理,也就是一定区域内机械产品的销售、安装、调试和简单的维护。这是典型的复合岗位;另一种是职业岗位的细化。如许多制造企业急需高精度零件加工的人才。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转岗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其次是层次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这说明少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还不准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与企业合作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教育教学体系。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实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可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采取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培养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
  二是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训。为增强未来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要鼓励他们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
  三是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例。从校外聘任一批既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及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任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或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职业院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考虑分专业大类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明确政府财政的投入比重,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大类确定收费标准。从学校来讲,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厂、场)。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五)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具体来讲:要研究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洁主编.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3]刘晓欢.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