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1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13/12/30

作者

□文/金芳芳

浏览次数

512 次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研究述评
  [提要] 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出现业绩“变脸”,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此现象与盈余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基于与盈余管理对比的视角,从含义、动机、手段和经济后果等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述评,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业绩“变脸”;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研究述评——基于与盈余管理比较的视角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4日
  一、引言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有着其特殊的制度背景,而非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演进的产物,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大量上市之初的公司往往“富不过三年”,即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亏损,上市公司一旦完成增发配股,业绩就大幅滑坡。现有的大量国内文献均是围绕上市公司通过过度盈余管理手段完成业绩“变脸”,这说明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诸多学者已经证实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具有两面性。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区分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为引导上市公司进行良性盈余管理,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真实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的含义区分
  业绩“变脸”是指企业利润的大幅度“缩水”或变化。其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盈余管理的程度。学者对盈余管理所下的定义: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或所有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实现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至满意程度的过程。相对于盈余管理,业绩“变脸”的幅度更大,目的性更强,手段超过了一般对公认会计准则的合理利用范畴。纪新伟、宋云玲(2011)将公司业绩公告从“续亏”或“不确定(盈亏)”变为“扭亏”视为一种“变脸”。可见,业绩“变脸”是对企业业绩的粉饰,其目的是符合某种融资目的,但这一业绩“变脸”为日后的业绩恢复其本来面目埋下“隐患”。业绩“变脸”使得公司业绩游走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而在盈余管理的定义描述中,学者们强调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是合法范围内的业绩变动。这说明了两者在定义上是有区别的。
  三、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动机差异的分析
  与盈余管理动机相比较,业绩“变脸”的动机具有短期性,往往涉及眼前的切身利益,不顾及企业长远利益。首先最典型的业绩“变脸”发生的目的,在于扭亏与保牌动机。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为避免摘牌,往往通过非正常手段,谋求业绩的大幅度变化;其次,在大量IPO的企业中,业绩“变脸”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显然是为谋求上市而导致的过度包装现象;再次,当上市公司管理层“大换血”时,其业绩“变脸”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其原因在于:新管理者希望通过大幅度利润调整,将过去产生的“潜亏”一次性在账务中进行处理,使得以后发展得以“轻装上阵”,这一现象也俗称“洗一个大澡”。
  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对更多元,其动机不仅涉及短期行为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亦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比如合理避税和政治成本动机,完全从节约企业成本和企业良好发展角度考虑。因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两面的,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而业绩“变脸”动机仅仅是消极方面。
  四、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差异分析
  (一)业绩“变脸”的经济后果。谷丰、张林(2011)认为业绩“变脸”成为大股东在股票市场肆意圈钱的渠道。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股东利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自身优势使得公司内部制衡机构瓦解,借助上市公司珍贵的壳资源经过业绩“变脸”上市圈钱,严重时致使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李赟(2011)认为新股发行保荐制度促使上市公司与保荐机构相互串通,以达到双赢局面,即上市公司通过不严谨的保荐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圈钱,而保荐机构为了获得更高的承销费用,只荐不保,或者在保荐过程中敷衍塞责。此现象扰乱股票市场,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赵环(2011)通过2008~2009年的数据证实业绩预告中的信息与市场反应的辩证关系,即业绩预增对股价有正面的作用,而业绩预减或预亏对股价有负面的作用。业绩预告的变脸使得股市动荡,中小股东深受其害,迫切需要得到保护。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上官鸣、王瑞丽(2011)认为盈余管理产生的经济后果具有两面性:一是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防止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合理合规避税,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减弱盈利信息的可靠性,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影响社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效率,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陈武(2010)均从使用盈余管理的经济人出发,认为理性的经济人普遍采取积极的盈余管理行为,适度的弥补了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提高了盈余信息的内在含量,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价值、前瞻性地引导了资源配置。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大都抱有机会主义思想,譬如政治因素、薪酬因素、制度因素和债务契约因素等,致使盈余管理发生变质,出现过度盈余管理的现象,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等。
  顾鸣润、田存志(2012)均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不仅可能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也对企业的内部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并损害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徐华新(2008)针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帮助股东和债券人在签订契约时调整内容和结构降低负面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危害,降低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但是加大了发现真实信息的难度。
  (三)两者经济后果的差异。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业绩“变脸”带来的经济后果均是消极影响,扰乱市场的资源配置,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而盈余管理本身是中立性的,只有在不同的利益主体操作下才会产生不同的性质影响:如果动机是积极的,其经济后果是提高会计决策信息含量、增强企业稳定性、合理合规避税等正面影响;如果动机是消极的,它产生的后果无疑是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等负面影响。针对业绩“变脸”,我国相关部门一直试图大力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抑制甚至杜绝业绩“变脸”现象的产生;而针对盈余管理,杨扬(2008)指出: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盈余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引导市场主体做出合理的抉择。这些措施重在营造上市公司以真实业绩为公司增值途径的市场氛围和运作机制,鼓励管理人员运用正面影响的盈余管理传递内部信息,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我国采取的措施对两者态度的不同,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的经济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五、研究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业绩“变脸”与盈余管理的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现象中,创业板已经成为“重灾区”,国内学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研究不够深入,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以及手段等。因此,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研究具有可探价值,我们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分析,为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质量提供更有利的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纪新伟,宋云玲.“扭亏”公司业绩预告的“变脸”研究.投资研究,2011.9.
[2]刘果.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2.5.
[3]孙艳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财会通讯,2012.8.
[4]谷丰,张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学术交流,2011.12.
[5]赵环.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2.
[6]上官鸣,王瑞丽.盈余管理“度”的分析.财会通讯,2011.26.
[7]陈武.不同视角下的盈余管理.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3.
[8]顾振伟,欧阳令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08.2.
[9]徐华新.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2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3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