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3/12/30

作者

□文/吴 伟 顾 丹

浏览次数

351 次

对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建设的建议
  [提要] 辽宁对人口的吸引力尚不及发达省份,而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是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现有的城镇建设步伐影响着全省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镇化的速度,因此亟待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新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迁移提到重要日程。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人口迁移;辽宁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L12BRK004)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迁移的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前言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指出,把城镇体系建设作为沿海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完善沿海城镇体系。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面积5.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8%;总人口1,780万人,占全省的42%。人口密度为31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1.1倍;有城市15个,镇246个,城镇密度为48.3人/万平方公里,与全省的平均密度相当,城镇平均规模略高于全省。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城市化率为58.52%,低于全省62.15%的平均水平。在沿海六个城市中,大连市的城镇化率最高,达74.42%;葫芦岛城镇化率最低,仅为41.54%,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发展规律,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致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与之相适应的城镇化率应该高于70%。显然,当前的状况离这一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即便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大连也是刚刚达到这个标准。另外,辽宁对人口的吸引力尚不及发达省份,而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是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2006~2010年,广东年均吸引外来人口为176.6万,浙江为65.7万,江苏为34.2万,山东为16.2万,而辽宁只有13.2万。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现有的城镇建设步伐影响着辽宁省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因此亟待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新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迁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进程区域差异较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连在沿海地区一枝独秀,营口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港口吞吐量迅速增加,随着鞍钢等企业的转移,已成为辽宁产业集聚,物流发展的重要地区,但是其他四个市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从城镇人口规模的角度来看,各市的差异较大,但其中作为单级的大连对附近地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心带动作用的效果和范围是有限的,目前沿海经济带城市的扩散倾向不十分明显。
  2、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偏小、职能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截至2007年,辽宁沿海经济带255个小城镇中镇区人口超过3万人的只有10个。这些小城镇普遍规模偏小,具有行政功能中心性质。小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得城镇功能不健全、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在设施配套上很难发挥规模效益。
  3、政策门槛高,城镇建设扩张与接纳新居民不同步。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发展中的政策门槛过高,导致外来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太大。比如,旅顺滨海新城规定的购房落户门槛是30万元。结果,只有少数购房投资者和政府认可的人才才能进来,这是对移民人口的歧视。同时,由于新城开发建设与市民增加不同步,导致需求不足,人气不旺,新城往往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二、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建设的建议
  1、优化和整合沿海城镇空间布局及国土规划。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编制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城镇、土地等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序和布局,以有效的资源供应来保障城镇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应用和推广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技术,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挖潜力度,提高对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城镇层面要加强各类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强化土地、生态等专项规划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设计和不断完善土地、环保、财税、投资、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沿海经济带城镇生活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中外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战略布局和规划,泛泛地搞小城镇建设来解决农村人口转移,可能会造成更大规模的圈地扩张、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2、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产业支撑。针对全省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乡镇工业不发达的现实,当前努力选准、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促进新城、新市镇建设的关键。产业是新城、新市镇建设的主要依托和支撑点,特色产业是新城、新市镇的灵魂,也是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和条件。这就要求打破镇域均衡增长的僵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要素向产业功能区集中,吸引农业人口向新城、新市镇集中,发挥工业集中区和新型城镇的集聚功能,提升新城、新市镇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3、进一步改善城镇用地制度。借鉴成都等地的经验,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指标交易机制、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等方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和流转机制,在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要保证土地征用有利于富裕农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提供保障,妥善解决城镇的建设用地。
  4、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人口转移机制。沿海经济带城镇化不仅是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也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农村人口转移成本过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素受到极大影响。针对辽宁省沿海地区小城镇对农民和乡镇企业进镇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要在社会保障、进镇优惠条件、农民宅基地和承包地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要全面取消对外来公民歧视。确保进镇农民和企业的现有利益总体上不受损失或者有所增加,充分调动他们向新城市镇集中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军.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区别[J].北京统计,2004(z1).
[2]张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与经济,2000.6.
[3]班茂盛,祝成生.户籍改革的研究状况及实际进展.人口与经济,20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6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