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5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4/8/25

作者

-

浏览次数

5887 次

城乡收入差距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相关性分析
  
  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开始出现扩大化的趋势。本文从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角度出发,对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并对改善这种机会和收入之间的恶性循环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这其中占重要比重的是收入差距问题。据统计,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90年代中后期的2.5∶1,进而在2003年扩大为3.2∶1。在这其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并不包括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失业保险、养老金保障,以及最低生活救济等。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会高达4—5倍,甚至6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异。许多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者收入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产品。因此,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综合教育的全面提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就存在着先天的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逐步拉大了他们的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平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享教育机会,即每个教育者从总体上来说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教育机会,如义务教育;二是差别机会,即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机会根据其才能不同有着程度的差别,如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基础教育制度的不平等

  城市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全部列入城市财政预算,基本上是有保证的,所以城市孩子可以享受真正的义务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只有来源于三部分:县乡财政预算、农村教育附加、农村教育集资。后两项主要来自农民。尽管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明令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县乡两级,而全国近一半的县是“吃饭财政”,其财力难以负担,只好通过各种变相的集资和乱收费转嫁给农民,农民依然承担了70%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统计数据表明,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当年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65%,而经费中农村仅占57.7%,农村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48.7%,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仅占全国中学教育经费的29.3%。到2002年,国家投入农村教育资金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种“农村教育农民办,城市教育国家包”的教育体制最终是农民有限的收入无法满足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需求,在一些贫困地区更是出现教育的滑坡,城乡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据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户农户的调查,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的13.3%,小学程度占38.9%,初中程度占40.2%,文盲、半文盲与小学程度占劳动力的52.2%。

  二、城乡教育软、硬件环境的不平等

  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学条件、教师待遇、教师素质都相去甚远。从教学条件看,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而农村学校设备简陋,物力资源奇缺。全国农村仅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少数小学建立了实验室,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按教学要求配齐实验仪器,教学设备陈旧,而且多是城市学校的淘汰品,音体美器械几乎为空白。2000年,全国小学危房面积中,农村小学占近76.5%,全国初中危房面积中,农村占近53%。农村教育资源如此匮乏,在基本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从谈起。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来看,各级管理部门按照自身权限的大小,优先满足的是自己辖区的教师需求,这样层层配置的结果是城市学校集中了素质相对较高的师资,甚至造成隐性浪费,而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相对较差,且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正是由于师资紧缺,每个农村教师一周要承担20节以上的正课,此外还要照顾学生的早晚自习和生活,工作压力大;由于教学条件恶劣,教师再学习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备无从满足,限制了农村教师的眼界和发展,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水平。由于待遇偏低,在多数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仅有的一些高文凭、高素质教师也开始流向大城市,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另外,广大农村地区还有一些民办教师,他们的教学质量、工资待遇更是不能与城市相比。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不仅拉大了城乡居民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更严重的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日益普遍。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50%。与城市已经普及高中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的口号是“巩固普六、加快普九”、“读完初中,再去打工”。因此,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也仅仅是“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至于因教学条件、教学水平产生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难以胜任导致的学生辍学,则无力解决。

  三、城乡居民在享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平等

  我国的高考招生一直采用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办法,每省同等层次学校录取分数线不同,同一省份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的录取线也不同,一般前者的录取线高于后者。在高考招生中,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占30%的份额。而在考试内容和科目上,目前实施的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又主要是根据城市学生的学力制定的,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的广大考生来说难度过高,招考名额的限制使得农村学生的高考录取比例大大低于城市学生。“规则的不公”导致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起点不公”。另外,1997年开始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也促进了城乡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目前,高校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是4000—5000元/生,除学费外,需负担住宿费500—1500/年,书费400—600元/年,杂费300元/年,加上生活费、交通费、交际费,一年的费用至少要10000元。按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476元,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37.68%,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46.2%,扣除食品开支后,城市人口人均剩4800元,农村人口人均仅剩1332元。如果以一个三口之家计算,城市居民勉强可以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是绝不可能的(而且,对于一般农村家庭,往往有两个孩子的学费需要负担)。这样就使很多农村子弟即使通过个人努力考取了大学,其家庭也无力负担如此高额的学费。
  这些城乡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因素,使得我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城乡居民起始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统计分析显示,全国不同行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工资收入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4。
  同时,收入差距的不平等进一步促成了城乡居民接受教育上的机会不平等。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带来大批低素质人口的积淀,加剧了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此又反作用于其收入水平。而且,收入差距方面还存在“马太效应”,收入较高的居民的后代获得的教育水平一般会高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的后代所获得的教育水平,从而由人力资本决定的收入分配会产生代际效应,使得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因此,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差距扩大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把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真正贯彻执行下去。教育作为一种有大的正外部性的产品,政府的适度提供是必需的,但不能一切以城市为导向,将有限的资源仅仅集中于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起始条件上的不公正。要由政府来负担绝大部分的农村教育经费,以保证农村教育质量,而不是将大部分的负担转嫁到收入有限的农民身上。为了保证农村教育的投入,除了政府财政的支持,也需要动员广大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作为补充,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志愿者支教行动等,甚至可以发行教育彩票,以补充经费来源的不足。另外,改革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制度,使所有能力相同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在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文/徐向华)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6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