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人们对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的认识重新定位,有关资源价值和价格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定价方法及资源的有偿使用进行了一定的剖析。
长期以来,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存在着非理性认识,认为资源无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而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导致了资源短缺甚至枯竭,严重危及了人类的持续发展。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已实现了由无价到有价的转变,资源有价已成共识,但对其科学的价值及价格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着多种观点。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
1、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这可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说明。按照这一理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量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自然资源是天然之物,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称之为自然再生产。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资源的价值即为其在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再生产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通常,自然资源的这部分价值被称为“现实价值”。
2、自然资源具有生态价值。这是近几年来人类逐渐认识到并引起重视的。自然资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物的交换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交换关系。过去,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往来中只注重对其索取,而忽视了对其回报,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沙尘暴、泥石流、耕地沙化等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人类对此问题的正确认识。生态价值是潜在的价值,体现的是间接使用价值,这种潜在价值是由自然资源的效用性及稀缺性决定的。自然资源的效用性是指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使某些自然资源数量减少、枯竭和耗尽;二是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贫化、退化和质变;三是自然资源的生态结构、生态平衡被摧毁和破坏。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不能无限地提供给人类加以利用。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认识其稀缺性的基础上明确其相应的价值。资源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使其自身蕴含着潜在价值,这部分价值起着人与自然的连结作用,即为生态价值。
3、自然资源具有社会价值。即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资源价值,体现的是存在价值和文化价值。例如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的价值。自然资源具有这部分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与人类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发展相适应。这一部分价值也是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用性决定的。通常,我们把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合称为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互牵制,互为存在的前提。取走任何一种价值的同时必然造成其它价值的流失和毁灭。例如,大量采伐森林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却导致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直至毁灭,引发不可估量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
二、自然资源的定价
由以上分析的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可以看出,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按照此理论得出的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只能是其经济价值的那一部分货币表现,而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很难直接用货币计量,必须进行人为的定价研究。目前,已经提出的自然资源的定价方法有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区位定价法等,这些方法虽各有所长,如果从自然资源定价所要求的完备性、可持续性、区位性和动态性原则出发,综合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的优点和长处,目前一般采用以自然资源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简称MSC),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因消耗自然资源所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它表明人类使用自然资源所应付出的代价,可用此来表示自然资源的价格。与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相适应,边际社会成本应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 Product Cost,简称MPC)和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简称MEC)之和。即:
MSC=MPC+MEC
其中,边际生产成本(MPC)是收获自然资源所必须支付的生产成本,如原材料、动力、工资、设备等。即使是未收获的自然资源,生产成本也同样存在,如人工造林成本、管理成本等。边际外部成本(MEC)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边际环境成本(Marginal Environment Cost,简称MEC')和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 User Cost,简称MUC)。这两部分的定量是人为规定的。边际环境成本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外部影响,即外部经济,这时的成本是“负成本”,即效益。负面影响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这部分成本直接以正值计入价格。边际使用者成本是指现在使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它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自然资源的价格也可用公式表示为:
MSC=MPC+MEC'+MUC
由此可见,对自然资源来说,其边际社会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者收获自然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而且包括了因自然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自然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从理论上反映了收获利用自然资源全社会所付出的代价,边际社会成本所决定的自然资源价格是凝结在自然资源之上的人类劳动价值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综合反映。
三、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
1、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不足是造成自然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既然自然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必然要求实现其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割裂的,在一般商品的价值中没有包括因使用自然资源而转移过来的价值,即自然资源的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一方面,不仅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价值没有在林产品、农产品中得到实现,而且许多由自然资源开发的初级产品(即原材料)的价值构成也不完全,价格偏低,如我国原油价格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6,原煤价格仅及国际市场的1/5。由于原料价格实现不足就必然产生只能进行资源开采不进行资源恢复、保护与增殖现象。另一方面,人类在商品生产时产生了环境污染,基本上没作任何价值补偿。由于没作资源及环境补偿,人类在过去发展中通过对自然也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剥夺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很显然,这种虚假繁荣是由于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不足造成的。而一旦实行了资源的有偿使用,其价值量得到足量的实现,则会使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大为改观。
2、资源有偿使用是补偿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必由之路。首先,对于自然资源部分而言,其有偿使用必然使一般商品现实价格中增加自然资源价格,亦即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这就会使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方法,减少原材料消耗,从而使自然资源耗竭速率减缓;另一方面,原料生产者在实现了其开采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及利润之外还有剩余,这就是增加的“自然资源价值”部分。可以被它们用于恢复、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即进行资源再生产。其次,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其有偿使用将迫使企业在进行一般商品生产时采取两种对策:一是企业使用自然环境(如排污)应向其法定代表者付费。使其价值得到足量补偿,供自然环境的法定代表者进行自然环境的再生产;二是不使用自然环境。即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达到不排放污染物、不破坏环境的目的,这实际上相当于企业自己生产了自然环境的使用价值(即纳污力)。
总之,不论采取何种对策,都使一般商品的现实价格中包含了自然环境的价值。所以,实现了自然环境的有偿使用,其价值量得到足量补偿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必由之路。(□文/谭俊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