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26

作者

□文/孙邦国

浏览次数

572 次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提要]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双向、循环的作用机制。六安市共有产业集群专业镇16个,大多处在成长阶段,产业聚集度不高、规模小,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部分专业镇的城镇化率比较低。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镇化;六安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以六安市产业集群专业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日益显示出“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相互关系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的理论阐述。国外很多学者指出了城市的本质即集聚。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韦伯也是较早用城市的聚集特征来定义城市的学者。英国城市学家巴顿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划分为十大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城市促进功能。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相关阐述。但大多是对两者的关系或互动机制、模式等进行探讨,结论也都认为城镇化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简单联系,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双向、循环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两者的相互关系如下:
  (一)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提供推动力。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动力随生产力水平而变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工业化的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要求经济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正是这种工业化的集聚要求,才促成了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高度组合,由此促进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产业集聚的城镇,人口就不能充分就业,就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必然是一个没有发展动力的城镇。
  (二)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城镇化需要很强的财力作为支撑,这在客观上需要通过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等措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来壮大财源。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环节。现实的矛盾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仅靠一个镇的财力来推进城镇化是不可能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大量的民间资金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业集群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镇助推城镇化。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7%左右,城镇化率每年将增加近1个百分点,每年将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这么多的人口转移到小城镇,需要城镇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解决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将是小城镇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产业集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要求较低,对于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就业渠道。由于农民工的劳动报酬相对较低,生产能力较强,也将会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数量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说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城镇化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充足的资本、技术支撑,满足生产要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在发展进程中,也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如水、电、气、暖、通信、交通等基础性服务,以及研发、咨询、培训、策划、法律等各种现代服务业等,而城镇具备劳动力、公共生产性设施、社会事业性设施等集聚优势,可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在这些方面的需要;城镇化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带动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组织和更有效的使用,使得劳动之间的分工更加清晰,也为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作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的大小,影响着产业集群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同时也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推进进程。
  二、六安市产业集群专业镇现状
  目前,六安市被安徽省经信委认定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共有16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从布局来看是比较广泛的,五县三区都有分布,但不均衡,有的县区多达3个,少的只有1个。从产业类型来看,大多是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进行加工和深加工,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比较低。具体情况参见表1。(表1)
  目前,六安市产业集群专业镇多数仍处在成长阶段,产业聚集度不高、规模小,有的乡镇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建设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但总体上看,有一些群体中的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集群的带动力较弱,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孤军作战”现象。有的龙头企业的配套件、零配件主要来自省外,对本地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二)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和企业家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很多企业没有研发中心,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行业共性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导致群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三)中介组织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镇普遍缺少融资担保、共性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等服务组织,现有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尚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四)对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有的专业镇党委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产业集群专业镇对地方发展的重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作用。对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有的乡镇把产业集群规划和城镇规划割裂开来,两张图,两张皮,导致一边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另一边搞城镇建设,忽视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对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利。
  (五)专业镇的城镇化水平普遍滞后。根据调研,六安市的16个专业镇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他乡镇,城镇化率是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镇的工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吸引农民工到乡镇工作和居住。如,叶集镇的城镇化率达到54%,裕安区固镇镇的城镇化率达到52%,霍山县衡山镇的城镇化率达到49%,苏埠镇的城镇化率是43%,就连比较偏远的霍山县诸佛庵镇的城镇化率也达到32%。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在1.4~2.5之间的范围是比较合理的。相对于工业化水平,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城镇化都显得滞后。城镇化滞后对于工业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意义上会制约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规划引领。一要注重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的统一,特别注重工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一规划,最好是一张图纸,完善规划制定的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管理;二要在产业规划中明确优先发展与产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类型,大力扶持带动就业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到城镇的农民能够就业、买房居住;三要坚持人本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城镇规划,明晰功能区划,使工业生产区、金融商贸区、市民居住区和文娱休闲区等科学划分、合理定位,为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工业化营造良好环境,不仅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也有利于工业化的推进。
  (二)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快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城镇产业竞争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为此,一是针对我市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实际,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劳动密集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相对有限,服务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环境,全面发展城镇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和吸收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并以此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和城镇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制定更加有利于工业项目集中布局的政策,鼓励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避免分散布局,引导工业企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以产业集群带动居住地集中和城镇发展。
  (三)完善土地制度。一要用足用好现有土地政策。通过利用低效闲置用地、城中村改造、村庄整理等方法,探索农民安置节约集约用地、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等模式;二要试点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林地、承包地、宅基地、宅基地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征转分离试点,并逐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推开。通过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农民可以利用承包地、宅基地等到银行贷款创业或者到城镇买房安家;三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于项目用地,不仅要满足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也要满足那些带动就业量大、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
  (四)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提供各种政策、制度支持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镇综合效应和网络效应,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在城镇规划中突出产业集聚功能,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在大力发展工业集聚的同时,积极建设相关服务市场,推进第三产业集聚,从而发挥其对城镇化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避免发展产业集聚的误区。各地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专业镇时,应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站在整体经济区域的角度划分优势产业,承接优势产业资源,不切合实际的面面俱到反而会带来产业同构,从而不能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优势。产业集聚是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配置的过程,政府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避免政府错位,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仇保兴.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
[2]马春晖.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问题,2004.3.
[3]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5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