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较欧美国家,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外模式不可照搬,只有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国内外差异性研究,对专业建设进行合理调整,我国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才能走对路、出成果。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差异性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03-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中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差异性的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1月3日
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4所大学开办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目前我国已有100余所院校设置该专业。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定位不清、师资缺乏、人才培养模式低效等问题。于是,很多高校借鉴、模仿甚至照搬国外模式。中外教育的横向交流可以促进相互内涵建设,从而提高自身教学实力。但是,欧美国家在社会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均与我国存在诸多区别,所以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不可盲从欧美模式,而是要对比分析差异性,产生启发,探索自己的专业教育。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一)地域分布合理化。开设院校的数量可以体现一个专业的成熟度和发展规模。某一专业尤其是交叉学科的专业,其地域分布状态可以直接反映出其整体发展程度。在开设该专业的110多所高校中,从最初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的山东、上海等地已经辐射到包括青海、广西、江西、内蒙古等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份或直辖市,打破了该专业教育集中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的局面。
(二)专业设置特色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拥有了更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晚、与市场需求联系比较密切等优势,各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处理空间和权力更大一些,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大多为管理类课程,以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艺术类院校则依据音乐、美术、表演等不同专业方向将文化商务、文化传媒等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课,把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三)师资学缘结构多样化。高校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学工作人员完成某一级学历时所就读学校的构成状态。学缘结构是衡量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的重要指标,学缘结构过于单一、趋同就会造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相似值过高,影响教学质量。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教育领域中,以京津沪鲁为突出代表,师资学缘结构呈现多样性,尤其是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的加入,使得学缘结构的内涵度大大增加。
(四)师资专业背景丰富化。教育背景的一致性是某一专业的教师从事同一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这种情况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并不适用。该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要有差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创建之初,所有教师均由其他专业的教师跨专业来完成教学工作。各高校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呈现学科涵盖面广、专业背景丰富的特点。
二、中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差异性的表现
(一)学历层次方面的差异性。在我国,学历层次一般是递进式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如此,高校先开办本科教学,后逐渐申请研究生教学。也就是,先有本科后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本科就没有研究生教育。而这在欧洲以及美洲很多国家的学校中却不同,这些学校没有本科教学,而是直接开设研究生教学。
(二)招生标准的差异性。我国各高校的招生录取基本是以应届毕业高中生作为主要对象,这些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从业经验和社会实践经历。即使是在研究生招生录取中,也基本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从业经历是不会作为录取要求或“门槛式标准”的。而国外院校大多会有诸如“至少两年的工作经历”等要求;报考人员也多为已经在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多年甚至取得显著成绩的从业者。
(三)专业细分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各高校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大专业”概念,录取、教学及课程基本是没有细化的。只有天津音乐学院等少数院校又细分了文化传媒和文化商务等子方向并分别设置课程。而国外则是进行专业细分并单独招生、单独录取,如策展、道具制作、博物馆管理、新媒体、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活动管理等相关专业方向。
(四)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综合性、复合性人才,也可以大致分为产业型人才和事业型人才两种类型。
在我国,虽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综合型人才,但在高校教学实际工作中,往往偏重于培养产业型人才,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是“先闯市场,争做产业精英;如果失败了,再转投文化事业单位”。而在国外,则把这两种培养目标明确分离,进行差异化处理,从而为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事业输送专门人才。
(五)课设设置方面的差异性。我国高校依据自身教育资源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他们的核心课程也各不相同,如管理类、财经类、艺术类等。国外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集中在文化产业管理类。另外还有两大差异:一是国内高校普遍把大学英语、计算机以及“两课”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国外则没有这些课程;二是国内高校大多把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来重点讲授,而在国外高校中这些课程则是最弱的部分。
(六)师资配置方面的差异性。国内高校的师资配置明显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大部分师资为各院校的专职教师。虽然部分院校的少数课程会有外聘教师来承担,也会邀请行业专家以讲座、论坛形式开展教学,但专业课基本都是由校内老师承担。同时,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师招聘、配置时,会重点考虑学历、资历等因素。国外师资聘用讲求实效,不把学历作为要求,广泛聘请行业内的艺术家、管理者来担任专业指导老师。国外大量的无偿志愿者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储备供高校遴选。
(七)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差异性。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同。我国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假期或“实践月”、“实践季”等时间段进行的实践;二是大四阶段的集中实践。但是,多数学生的实践都会流于形式,无法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国外高校的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明显区分的教学、实践分离的时间段。
1、实践导师不同。国内实践导师多为校内专业课教师、实践单位工作人员,也会由高校主管实习就业的专职工作人员担任。完成实践指导任务的时间和形式往往是由单位统一决定的。国外实践导师则是学生导师本人,指导工作是他们的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对实践时间、内容进行具体设定,并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实时指导。
2、实践教学观念不同。国内师生的普遍观念是“课上讲理论,课下去实践”,而国外是“课上来实践,课下学基础”。国内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把讲授学科理论作为课堂主要内容,不会把实践作为课堂内容主体。而国外课堂则是师生以研讨、项目实施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则利用课下时间自学基础理论部分。
三、中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差异性的启示
对比分析中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差异可以帮助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从而对如何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众多参考。
(一)学科之争无益。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争论大多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不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争论,如果学术争鸣的范畴、话题不一致,那么观点就无法形成正面碰撞,也就无法得出正确认知。同时,国内很多讨论停留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上,这种争论也意义不大。
(二)完善师资结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非基础理论学科,应用性、实践性为其特色。该专业的教师也应该具有相应的从业经验和能力。对于高校,可以吸纳行业精英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也可以以合作形式将教师派驻到产业一线进行实践,从而提升师资专业能力。
(三)探索核心课程。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可以成为办学优势和教学特色,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这种优势,则容易造成教学方案、核心课程的定位失误。
(四)培养权威教材。稳定、权威的统一教材是不同院校同一专业共同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以及不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多样化、课程设置的特色化使得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很难有一致认可的教材。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于同行间出版的新教材持有怀疑态度,也就无法验证其是否科学、权威。所以,在鼓励国内学者编撰教材的同时,更要倡导不同高校积极、开放地试用不同教材,从而“培养”出适用的权威教材。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1.6.
[2]高艳丽.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性浅析[J].北京:今日中国论坛,2013.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