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互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经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30日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成为国务院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唯一入选的生产性服务业。自1993年以来,国内大多数本科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科高校如何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借以凸显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专业建设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物流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是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教学改革的形式,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将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实际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以需为教”的办学理念。此外,高校通过承办政府或企业的各类物流培训班,或者让课堂进入企业,采用“学员走进来,教师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物流人才。
(二)专业教学团队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方面的课题,为地方政府的物流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很多企业由于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或出于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的考虑,往往直接面向社会公开进行项目招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科研水平高、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与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因而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高校还通过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培养方式创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
1、专业建设目标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高校的办学历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社会声誉及所在地理位置等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优势,有选择地确定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以各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基准点,确保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凸显地方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不同区域都拥有自身地缘特征显著的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和特点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产业间的关联度,地方特色产业就会对与之相应的专门人才产生强大的汇聚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课程体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其中,第一类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不同专业差别不大;第二类课程因不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各不相同,是体现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重点所在;第三类课程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通常开设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注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前瞻性和专业特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
4、师资队伍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物流管理专任教师中通常包括一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各高校还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5、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提升教学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尤其对省属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可以为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提供场所,提高地方企业物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条件存在先天不足。地方本科高校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难以吸引高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因而造成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从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难以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较单一,主要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锻炼,且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从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等专业半路出家,对整个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但目前本科高校中建有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数量并不多,即使已有物流实验室,也仅限于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演示和简单操作,以及利用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这类实验室只是对理论知识的纸上谈兵,无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
(二)人才培养观念的瓶颈制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约束条件多,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地方经济建设所有组成元素的协同,尤其是企业要更多地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以赢利为目标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利益导向性,大多数企业考虑到接待任务重、影响生产进度、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等因素,并不愿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很多本科高校试图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但这项工作还处于自发性、临时性阶段,大多依赖于专业教师的人脉资源和个人努力,缺少学校与地方政府层面的引导平台,没能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规范性的管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发展速度。
(三)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相互脱节。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模仿性严重、信息滞后、缺乏创新的问题。各高校大多根据物流管理学科体系设计课程体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部分课程重叠,既无法突出专业性质及优越性,又没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很容易造成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相互脱节的现象。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大多以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线,学生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加之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生普遍存在“高知识、低能力”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要花一定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岗位胜任能力较差。
(四)科研成果应用价值有限。高校大多偏重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对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进行横向课题合作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搜索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的意愿不强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足,缺乏横向课题合作所需要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而且,大部分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和职称结构不甚合理,青年教师(40岁以下)偏多,青年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比例很低,拔尖教师数量少,迫于完成科研任务和评职的双重压力,部分青年教师比较重视个人荣誉,偏重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名分轻实效,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实际需求脱钩,难以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物流人力资本。由于不同地域产业结构不同,自然资源各异,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从专业方向设置、科研项目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专业方向设置应以地方人才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立完善学科专业的灵活调节机制、自我适应机制、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政策保障和评估的监督机制,努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在科研工作中,应立足于地方的实际需求,从地方特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从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实现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整合,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或访问交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另一方面要积极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深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随着高校与社会的接触日益频繁,合作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改革也应该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趋势逐步进行深化。具体来讲,本科高校应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不以静态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学习为重点,而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重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有目的地将理论知识穿插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分阶段、多维度开展实践教学,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协调。同时,通过产学结合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建设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搭建物流管理专业与地方经济互动平台。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将更加积极地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层面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更好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与地方经济和谐共进的互动发展模式。
1、在政府层面上,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结合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并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互动发展管理督促机构,逐步建立双方认可的管理机制,从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流程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合作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2、在企业层面上,首先要改变企业落后的用人观念,强化互惠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担当企业顾问,从专业发展趋势和理论角度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培训需求,开发企业文化、物流操作、管理制度以及日常管理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企业课程,让高校的师资力量直接服务于当地企业,这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易见成效的举措。
3、在高校层面上,除了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物流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提供指导之外,还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调研与论证工作。这种合作科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找准科研方向,提高研究的实践意义,又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四)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高校应借助各地日益发展壮大的物流产业和逐渐成长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批适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而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校企联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很多本科高校建立的“订单式”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克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多赢局面。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经强.“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导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8.
[2]曹细玉,李正标.基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3]黄福华,蒋益辉.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与对策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