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6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4/9/29

作者

-

浏览次数

1817 次

谈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就业
  
  提要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薄弱环节,农村作为我们的贫困群落,农民作为我们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更多关注。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就难以达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所以,在农村劳动力智能、技能和体能水平依然低下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对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把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的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是通过对农民的投资——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迁徙投资(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全面开发农民的智能、体能和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经济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密切相关。简单说来,开发是就业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就不能实现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只有在一定就业水平下,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国民收入才能增加,开发所需资金才有保障,新层次、新起点的开发才可能实现。
  一、农村劳动力的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的健康状况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城市或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在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教育资金贫乏,教育主体缺位,导致教育效率低下。
  1、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另据有关资料,1998年国家对农村小学和初中年均投入的教育经费分别为305.62元/人和478.25元/人,远低于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为了弥补基础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投资责任下移至县乡级地方政府,而现在农村乡镇又多是负债累累,于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经费要靠学生家长和农民筹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湖北、江西、河南三个县的调查显示,由农民承担的教育附加、教育集资、中小学杂费的教育经费占40%,农民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和各级财政内教育拨款共占全县的80-90%。难怪有人感叹: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是学生家长的义务。显然农民有限的收入是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的,其结果只能是让子女辍学,造成农村劳动力开发的中断。
  2、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机会很少,多数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很低。据1998-1999年12省12县的调查,仅有43.5%的农户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平均每人接受的培训仅为7.26天(周逸先,崔玉平,2001)。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指导思想也比较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专业狭窄,内容陈旧,未能与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及当地资源、特点联系起来。
  (二)农村劳动力的保健意识薄弱,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保健投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健康的体质水平,人的智能和技能便成了“无本之木”,再多的潜能也难以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当前,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堪忧:农民平均寿命比城市居民少3岁左右;农民有病无钱医治,“因病致贫”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传染性强的疾病如肺结核、乙肝等在农村又开始蔓延。
  造成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保健意识薄弱,生病了一般是能拖就拖,实在不能拖了才去就医;2农民收入水平低,而现代医疗服务价格却普遍昂贵,农民“有病无钱医”、“有病医不起”也是导致其健康水平低下的“罪魁祸首”;3最根本的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另外,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基础条件差、办医形式简单等,也是致使农村劳动力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门槛的阻碍。
  人力资源理论揭示出“迁徙”也是提高人力资源价值、开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通过“迁徙”,即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重新配置,从而可以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信息交流和经济联系,对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也都经历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和流动。
  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的障碍。首先“二元制”的户籍门槛依然存在,尽管相当多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各种文件政策说要取消户籍障碍,消灭这种行政藩篱,事实上,很多已经制定的政策并未落到实处,对农民工的歧视从观念上到实际行动中仍然存在。其次,农民外出务工手续繁多,不仅在流入地要办理相当多的证件,出来之前在流出地也要经过层层审批,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地方只认当地证件的情况。各地巧立名目乱办证,实质都是借办证之名,行收费之实。最后,近年来,特别是到了年末,拖欠农民工资的事屡屡见诸报端,有幸被报导、被暴光的还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拖欠农民工资、压榨农民的现象还被深深地隐藏着,经常是农民辛苦了一年甚至几年却拿不到或只拿到少得可怜的一点报酬。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大大打击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谋生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有8.7亿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8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左右,此外,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在600万以上。根据我国的可耕地和世界平均农业率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4千万到5千万劳动力。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是相当严峻的,要达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要向城镇和非农业转出1.5-2亿剩余劳动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放宽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以来,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在现实的压力和大环境的驱使下开始逐步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二十多年的发展证明,“民工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在诸多农村劳动力流入地却无视这一历史发展必然,对农民的就业人为地设置多道“门槛”,采取多种歧视政策和行为。
  (一)观念上的歧视。我国城乡割裂的二元户籍制度曾长期地将农民抗拒在城镇化、现代化之外,由此滋生了城市人的优越感,自认自己就比农民高出一等,而农民无从选择的户籍身份也成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象征和被歧视的根源。
  (二)就业待遇歧视。主要表现为针对相同的工作,付给城市员工和农村劳动力的报酬不一样,或针对相同的劳动成果和工作绩效,农村劳动力所获报酬要低于城市员工。一项在北京、长春、南京、天津、武汉和西安六大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小时工资(即工资率)为2.79元,大大低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3.37元。
  (三)就业机会歧视。即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限制,只有一些苦、脏、累、差,城市劳动力都不愿从事的工种才对农民开放,而对农村劳动力进入管理阶层、计划决策阶层加以严格地限制,农村劳动力从事的工作无疑是“低人一等”的。
  (四)就业安全保障歧视。表现为多数雇佣农村劳动力的单位未与农民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农民工作无保障、无福利,成为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农民工也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受到工伤或职业病伤害后几乎不可能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五)就业服务歧视。目前,政府对城市就业的弱势群体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帮扶制度和措施,如免费就业培训、上岗补贴,对招用这些人员的企业减免税等,而对农村劳动力却没出台有针对性帮扶政策,进城务工农民住宿没着落,子女没学上,找工作没信息,培训无方向,维权无门路等。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开发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低下,以及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遇到的种种障碍,在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中我们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就业技能培训。基础教育的作用是长期的,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和就业具有长期的意义和影响,而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则在短期内对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可通过财政补贴和向企业征收一部分税收等形式,来保证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对农村现实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开发,引导和组织农村利用各类农校、农业技术广播、电视,举办各种科技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流入地开展各种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及其他使农村劳动力尽快适应新工作、新环境的培训内容。
  其次,各级农村劳动力流入地要切实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形门槛”和“无形门槛”。继续积极有效地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放宽对农村劳动力的入户限制;同时从观念上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行为,在就业、劳动报酬、生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给农村劳动力市民待遇。
  最后,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在健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经济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
  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
  一是要继续发挥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积极发展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鼓励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2加快发展商贸、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社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水平的平均水平,则可分别增加9200万个和3亿个就业岗位。可见,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一般资本有机构成低,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比较低,因而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中小企业也一般规模较小,办企形式简单,属于低投入、低工资、低效益的微利行业,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国家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优惠,降低他们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水平,允许这些企业加速折旧及一定的减免费支持等。
  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行和发展,使农业产业由过去单纯的以种、养为主向加工、运输、销售相结合,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同时开辟和拓展了新的就业渠道和领域,扩大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综上,在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和就业中,我们要从人力资源理论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原因。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等形式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存量,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敬华 项复民:农村劳动力从“转移”到“转化”的提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
[2]董雪梅: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考,人才开发2004(2)
[3]陈建华: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J],乡镇经济2004(1)
[4]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1)
[5]吴萨:就业: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目标——2003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劳动2004(1)
[6]韩金峰: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中国劳动2004(3)
[7]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文/杨 娟 陈 霞)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5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