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7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3/30

作者

□文/闫忠志

浏览次数

242 次

基于教师视角下的管理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探析
  [提要] 本文从教师角度入手,对管理类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从学习特点、存在问题、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管理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动态调整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7日
  随着高考的录取率逐年升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促进本专业学生提高学习质量,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困扰专业教师的问题。
  一、管理类学生学习特点及能力要求
  由于工商管理学院生源文理兼招,所以其培养目标是文理结合,让学生既掌握管理的相关理论会独立性思考,又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会使用现代管理工具来进行定量分析,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管理类应用人才。
  管理专业与社会时代发展联系紧密,因此其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实验环节的训练强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现行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现阶段,学习质量评价主要由学校来主持,此评价方式忽略了评价主体中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参与。学习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其评价主体应该有三个:一是教育消费者即学生本人;二是教育提供者即学校;三是教育受益者即社会。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质量评价活动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成了评价的接受者,所以评价结果不能令大多数学生信服。同时,评价过程中缺少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反馈,这种评价容易忽视社会需求,对学生产生误导,也不利于以后毕业生融入社会岗位。
  (二)评价内容不完整。一方面评价重结果轻操作。现行的评价方式是把学习质量评价的内容限定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用期末考试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评价。在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很大,致使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出现考什么,学生只学什么的现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评价重理论轻操作。通过实施期末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记忆为主,测试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三)评价方式模式化。现行评价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千篇一律的笔试模式不利于学习质量的完整评价。应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利,允许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与实际授课情况,采用笔试、口试、案例报告、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组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评价反馈迟缓。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必然导致评价反馈迟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法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学生不十分清楚自己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进行自我修正,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管理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一)指导思想
  1、导向性。由于学习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反映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某一时期教学活动的重点,因此合理的权重变化会对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和方向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可以克服以往在评价中过分强调选拔作用,而忽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作用的发生。
  2、可操作性。学习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必须公开、清楚,可以量化,具有可测性。
  3、系统性。各评价指标之间要有独立性,这样各指标可以独立进行评价,避免因相关度较高而造成某些指标权重过于集中,致使评价失实。同时,各项指标之间又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相对完整的评价系统。
  4、动态性。大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重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刀切,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变化特点,根据每一年级的认知特点进行评价的动态微调。
  (二)评价依据
  1、专业教学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学课程的特点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和尺度。
  2、企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社会上对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通常由企业提出或由国家设置准入制度。
  (三)评价方式。以往教学过程中以总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质量的度量标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分析的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适宜的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具体如下:
  知识考核(0.4):包括基础知识(0.3)、专业知识(0.5)、知识综合(0.2)。
  能力考核(0.4):包括专业能力(0.5)、社会能力(0.3)、发展能力(0.2)。
  素质考核(0.2):包括学习态度(0.4)、职业素养(0.4)、诚信(0.2)。
  共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学生、专家、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构成,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以实现相应的评价功能,进而得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结果。
  上述指标只是指标体系的初始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对权重采用动态调整。如对一年级学生,应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评,对其权重可适当上浮10%~20%,而对能力的考评相对较弱,可适当下浮10%~20%(注意总权重等于1,下同);对二三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考评,对其权重可适当上浮10%~20%,对基础知识的考评相对较弱,可适当下浮10%~20%;四年级主要侧重于社会能力、发展能力、职业素养的考评,可适当上浮10%~20%,对其他部分考核相对较弱,可适当下浮10%~20%。同时,在实践中要把握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质量,而不仅仅是甄选学生。今后,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为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服务。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孟祥,聂军,杨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J].检测评价,2012.4.
[2]胡平波.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3]张云柏.高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8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