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6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4/9/29

作者

-

浏览次数

2477 次

我国实施绿色消费的难点与对策
  
  提要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消费行为,不仅符合自然的本性,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更加符合人的本性,符合人的需要。绿色消费在我国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这种消费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再加上环境先觉者的倡导,绿色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绿色消费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兴起。追求绿色,崇尚自然,反对挥霍浪费,避免破坏环境,可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绿色消费在我国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适度的节制性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应符合现代环境保护的“三E”(经济实惠Economics、生态效应Ecological、人人平等Equitable和“三R”(降低消费Reduce、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原则。
  绿色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观,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绿色消费的类型也极其广泛,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绿色消费市场可以划分为绿色食品市场、绿色建材市场、绿色化妆品市场、绿色服装市场、绿色家电市场、绿色住宅市场、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原材料市场和绿色技术市场等。
  二、绿色消费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一)现实需要“绿色消费”
  传统农作物被不断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之后,那些残留在动物、植物体内无法分解的“化学元素”经过累积,已经成为人类的“杀手”。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达到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这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将会使消费者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子孙万代的消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绿色消费”是解决维权热点的需要
  当前,由于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传播,消费者健康权受损害的情况严重存在。特别是一些违法经营者为了欺骗消费者,牟取非法暴利,在动物饲料中加入激素,在食品中加入有害添加剂,房屋建材、装饰装修材料中含有超标的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最近出现的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是这些问题的总暴露,也预示着这些问题严重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传统消费维权的热点。绿色消费的出现也扼制了维权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绿色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据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绿色商品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将近54%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绿色商品,87%的消费者认为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是环境污染,71%的消费者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大有裨益,7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商品应当具备健康、节能、无污染的特点。可见2/3左右的消费者属于绿色市场潜在的购买者,中国社会只要绿色商品富裕,政策导向有力,她们便可迅速转变为绿色消费者。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绿色消费正迅速成为新兴的消费形式,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
  三、我国绿色消费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已经起步并有一定的基础。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35%的消费者购买过绿色商品,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等。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大,市场上绿色商品的比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绿色商品,绿色市场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在这种消费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绿色消费意识低下
  通过北京物资学院在北京16个区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绿色消费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绿色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产品相关知识和性能优势也有待提高。国际学术界把欧美人的环境意识定为“自然保护型”,日本人的环境意识称为“反公害型”,中国的研究人员把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归为“自我保护型”。这就是说,目前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还仅仅局限于自己生活的空间,其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主要表现在:
  1、还有相当一批消费者拒绝绿色消费。济南市消协近日举行的“绿色消费”大型调查承诺活动中,一些消费者出于种种原因,对绿色消费承诺持否定态度。有关人士指出,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迫在眉睫。在收上来的10687份调查承诺表中,大多数消费者表示愿意遵守“绿色家居”、“发展大公交”、“垃圾分类”等12条绿色消费调查承诺,为保护生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尽义务。但是,同时有500多人次表示不愿承诺其中的几项内容:其中152人次表示“不愿意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151人次表示“不愿自备购物袋,不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和餐具”;131人不愿意“同损害消费者健康权益、毁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88人拒绝承诺“不吃野生动物,拒绝野生动物制品”;30人次拒绝承诺“为了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多花一点钱买绿色食品”。
  2、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含义。许多人把“绿色消费”理解为食用没有污染的食品。于是,到野外去吃山野菜、喝山泉水,成了都市居民的新时尚。其实,“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同时,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希望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绿色商品质量缺乏行业标准
  接近1/5的消费者认为,国内绿色商品的质量比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见,要占领国内整个绿色市场,我国还有比较长的路程要走,尤其是绿色技术的开发,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绿色商品营销,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由于绿色消费的势头看好,许多商家及时跟进,投消费者所好。绿色食品是最早进入消费领域的,但市面上很多的“绿色水果”同样是施过化肥、用过农药的,只不过自行印上了“绿色食品”的标识而已。铺天盖地的绿色电脑、绿色空调、绿色冰箱、绿色彩电,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可是没有几款能真正达到“健康、安全、环保、无污染”的标准呢。许多家电只是通过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绿色概念的宣传,来迎合消费者的“绿色”要求;加上国内许多冠以“绿色电器”的产品同样有静电、低辐射电磁干扰等污染存在,因此,“绿色电器”距离“绿色”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更恐怖的是,时下还有一部分人,滥用“绿色”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好感”,炮制“绿色”消费品。
  (三)绿色消费市场开发不足
  调查结果还表明,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有待开发,39%的消费者表示喜爱绿色商品,并愿意消费。这个比例是否过低了呢?有关资料记载,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80%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购买过绿色商品的几乎达到100%。国内外比例的对比,不但表明了国内外的差距,而且表明了国内绿色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四)绿色商品数量不能满足需求
  15%的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商品的种类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和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目前,全国只有300多个企业的500多种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这相对于全国生产的几十万种产品来说,的确太少了。而就是如此少的绿色产品,许多还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能够进入国内市场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建立绿色消费的生态价值观。人们从对当代生态危机所进行的反思中认识到,生态问题产生、发展和严重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缺乏生态观点,忽视或违反了生态学规律。绿色消费意识是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确立生态意识,才能自觉地实践绿色消费。因此,要使绿色消费成为人们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必须实行绿色文化的全面普及和渗透,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巨大思想工程。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
  1、从学校教育入手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学校是年轻一代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地方,年轻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培养和提高年轻人的绿色消费意识,是一项长治久安之策。
  2、利用大众传媒努力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报刊、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对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措施加强传媒宣传力度:各信息传播媒体要提高认识,把培养和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对大众传媒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传播产品的制作力度。
  3、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社会公众的思想价值观凝聚有较大的导向作用,只有首先培养和提高这部分人的绿色意识,才能有利于公众绿色环保意识的形成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号召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把确保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企业经营者要增强绿色生产意识,提高绿色产品质量。如何开发生产高质量的绿色商品占领国内市场,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以绿色食品为例,目前,国内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高,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不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绿色食品的质量问题,不但有比较严重的伪劣食品冒充绿色食品,而且确实存在绿色食品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农药的存留量问题。
  因此,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要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的要求。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这一新的人们关注的问题,积极研制开发绿色产品。在工业产品设计、原材料和能源的选用,工艺改进和环境优化方面,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在农副产品方面,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的需求。对可能危及消费者人身健康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做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三)政府要加强监控。日前,为了用绿色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些商家惟利是图,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各种民间认证纷纷粉墨登场,也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利益上的损害。因此,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也很重要。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通过手段制定了强制性的环保技术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绿色产品市场的监控。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绿色产品市场认证工作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立法。根据不同的绿色产品行业制订不同的绿色标准,加强绿色认证的效率和管理。缩短绿色产品认证的报验与检验至核发证书的时间,使真正的绿色产品得到有效的认证保护。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通过法律对环境进行保护指定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管理单位;实行“绿色检疫”,达到对消费者的绿色保护。另外,还要加强绿色商品市场监测。强化市场监督,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使那些因污染而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和打着绿色帽子假冒绿色产品的行为得到纠正、制止和打击。
  2、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产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开发,通过综合运用税率、利率、平均利润率等经济杠杆,对需要发展的行业投资贷款以及收益实行低利率和低税率,鼓励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实行低利率和低税率,并且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从而调节绿色经济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
  3、实行绿色经济战略。运用绿色GNP(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即绿色GNP=现行GN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通过扣除“自然”和“人文”两大基本部分虚数后的GNP,较科学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进步。其中应扣除的自然部分虚数的六部分因素,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绿色核算对改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行为和消费目标起着重大作用。绿色核算最终会影响投资优先项目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另外,政府还可以推行用“生态税制代替行政罚款”。传统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是对超标排污、破坏环境进行的处罚。而实际监管过程中,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等影响,往往是检查时应付了事,检查一过恢复原样,如果开征生态税,对那些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课以重税,或对改善环境避免污染的经营者减轻税收,就能使绿色生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公平竞争。
  4、政府应制定综合的行动计划,使政府行为绿色化。其中包括改变消费模式的定量目标,以及制定商品和服务的获取、监督物等的监督和维护,管理行动、政府官员的有效培训、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等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其他公共部门组织和政府间组织的绿色化。
  (四)全社会要建立一种确保生态消费的机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受其个人的收入情况、外在的价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约,而较少或很少受环境资源状况的影响,但整个国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消费行为就不能不受到生产因素、市场因素特别是环境资源因素的制约。为了把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纳入到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的轨道,使全体国民树立起生态消费的意识,摒弃高消费的陋习,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应的社会机制。如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和强化人们的生态消费的观念意识;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如烟、烈性酒,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通过制订相关的法规以保护各种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食”珍稀动物的不法行为;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等等。
  (五)共同形成全球尺度的可持续消费标准。由于全球各地之间存在着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各国家和集团在制定绿色生产和消费标准时,应该进行国际性的广泛合作,避免相互间的各自为政和产生低效率。这就要求,各国家和集团共同制定绿色消费的策略、标准和实施措施。同时,在制定策略、标准和实施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界和公众组织的作用,鼓励其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孙启宏 王金南:可持续消费[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2]陈中原:绿色时尚[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邹进泰 熊维明:绿色经济[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文/闫继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56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