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8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4/26

作者

□文/张 潇 孙 晋

浏览次数

204 次

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本文论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基金资助: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QN20131166);唐山市科技局课题(课题编号:10150204A-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3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保证拥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因此,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特征之一。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社会支撑。创新是知识经经济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人类生活、教育方式的变革,其基本标志是:一是科技发展更为迅猛;二是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三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将是更加频繁。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或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都不可能是全才,这就使得职业部分分工进一步变化,对人才的需要就更趋于专业+特长型的应用型人才,而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必将带来教育科类结构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应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及科研所的合作。”高等教育的“结构分层”政策要求地方院校做出科学定位,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因此,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由以理论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模式,改变为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目标模式。面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面对高等教育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结构调整,我们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新思路,正确评价教学质量,着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本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研究轻应用的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对人才规格,标准的要求形成了愈来愈大的反差,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的经济重新分工和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大的增长。就我国的特殊国情来说,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人文与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不同性质的城市等各行各业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彼此之间对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可能十分了解,只有本地或区域内的地方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本科院校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总的看来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成果,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课程体系问题,实践教学建设问题、师资队伍问题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各国和地区对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应培养中间性和桥梁式的职业人才。从我国试办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情况来看,各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都没有突出桥梁式的人才定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目前,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主要由其前身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和早期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大都还在探索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课程模式,未能在高等教育界形成特色鲜明、得到公认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往往是课程模式的定位不准,盲目向学术性本科院校靠拢,多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致使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学问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偏离。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环节,只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也超出了从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有关技术原理及其运用的理论,出现了与学术性本科同等难度的倾向,混淆了学术性本科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之间的区别,模糊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特点。
  (二)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仍然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过重。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这种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关键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课程内容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在培训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仍然严重。目前,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切实转变那种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造就人才的狭窄观念,提高对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认识。首先,我国目前及将来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科技人员,而且也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扩大,可是能继续深造的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将有超过50%的还主要是接受应用性层次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完善我国因教育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缺陷。
  (一)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是学校服务定位的重要体现。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按照“前沿、交叉、急需”原则,积极增设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建设需要的专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学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过于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坚持基础教学要为专业教学服务,为相通相近学科搭建基础课程平台,按学科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并根据专业需要,适度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提高学生从业过程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二)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于广大教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各学科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融合,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探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交替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一考定级”的学习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形成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并设立相应的“项目训练课题”,学生分组后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方式完成各项目要求,课程结业时要进行小组答辩,课程结业考核成绩由平时表现、项目参与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多项内容综合确定。学生在上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3、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途径即实现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通过深入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主辅修制,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完善,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的优秀学生转专业等,从多种渠道实施个性化培养;同时,还应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陶岩平.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性质与特征[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2.1.
[3]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4]姜运生.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0.7.
[5]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26.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3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