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8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4/26

作者

□文/许 欣

浏览次数

249 次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提要] 微博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新媒体传媒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带来机遇又存在挑战。高校应合理应用微博,发挥其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1日
  一、微博的特点及其受到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分析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该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WEB、WAP和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符以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武汉大学陈万柏教授认为:一种媒介形式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需要同时满足两点:一是“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很明显,微博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点。从表面上看,微博是原来博客的微型化,但事实上,微博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它的短小,更取决于它的综合性和跨平台属性。微博综合了博客、论坛、聊天等多种网络功能,而且能够与手机短信、彩信、网络聊天工具、邮件等实现联动,即时性更强。由于操作简便、门槛较低和开放性较强,微博自诞生以来便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和使用微博目前已经形成一股潮流。
  (一)传播信息的即时方便性。由于微博的登录快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触手可及的终端(如手机等)随时随地发布身边的新鲜事,并在第一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跟随者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覆盖面予以发布和更新,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滞后性,实现了即时传播。
  (二)传播方式的广泛互动性。大众在以往的媒体面前往往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每天被动地阅读或者收看媒体发布的信息。而微博的“点赞”、“关注”、“转发”、“收藏”和“评论”功能使得大学生群体能便捷地分享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从而实现互动。
  (三)传播内容的自我宣扬性。微博推崇实名制,有着广播个人信息的特性,大学生往往追求自由,思想独特,希望展示自我。通常结合现实事件,以概况、评论、叙述等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来宣传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也是信息化世界下的自我意识展现。
  (四)人际关系的扩大稳固性。在现代社会,由于学习、生活等快节奏和强压力的影响,大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网络空间里的社交互动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以缓解社交压力及日常生活的压力。在微博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覆盖一切话题的实时网络,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个人感受等展开即时迅捷的交流,这种开放、平等的交流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在微博中,由于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和熟识,可以给倾诉者一种真实感与安全感,因而有助于大学生表达其丰富感受、缓解其紧张心理、扩大稳固其人际关系。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性
  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在青年大学生中掀起热潮,甚至改变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微博也是如此。然而,作为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兴媒介,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产生了现实的挑战。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分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集中性。能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如思政理论课、理论学习、专题报告等优势在于其集中性功能,它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利用相对集中的空间,排斥各种干扰,顺利完成某项主题教育活动。它的好处不仅在于时间集中、主题明确、教育氛围浓,而且便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交流,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微博不具有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但它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顺达。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即“时间碎片化”和“资讯内容碎片化”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加之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纷繁杂乱的信息,从而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抵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分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
  (二)微博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影响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威性强,信息的指向性明确、影响力度大。然而,微博的出现将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微博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去中心化”,使大学生们找到了成为“新意见阶层”的可能性,原本属于社会“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中也有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在微博背景下,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微博的传播特点导致广泛的受众,微博主体成为自媒体代言人,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刺激了年轻人个性中的精英意识,以及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三)微博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与海量性,极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从“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各种不良信息得以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高校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再能够谨慎地、有意识地规避某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难以扮演好信息垃圾的“把关人”角色。由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海量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部分断章取义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业内人士指出,既然微博促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围观”,那么各种小道消息、甚至造谣诽谤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四面八方,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微博‘转发’已经成为垃圾信息的扩音器”,“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垃圾信息制造工厂。所有信息的扁平化展示,给了垃圾信息足够多的曝光机会。”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包含了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乃至于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也夹杂其中,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现实的冲击,腐蚀其心灵,动摇其信仰,混淆其价值观念,削弱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当微博中的某个“跟随”者众多的用户产生了不良动机,并通过其影响力左右其“跟随”者的观念和言行时,很容易在“跟随”者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微博的无限性、多元化和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很容易形成契合,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淡化”、“俗化”等问题。
  三、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微博的兴起以及它在国内外一系列社会政治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告诉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一定要站在维护高校虚拟空间安全的高度重视微博的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功能。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演进到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见证了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革新,也意味着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广阔,方式越来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管控越来越困难,影响越来越长远。
  (一)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以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学生领袖为骨干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形,对事物的判断容易受外界干扰。高校可以积极行动,发掘校内资源,为一些道德修养高、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学者;社会贡献大、社会形象好的校友;以及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领袖建立微博,组织“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也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交流经验。
  (二)构建校内微博体系,将微博与自身管理体系结合。比如,可以创建学校、院系、班级内部的微博,不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政宣传和教育,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每个层次的工作都要做到疏而不漏,使得学生在这种博客交织的轻松氛围中健康发展。我校已开有校团委等校级官方微博,院系团委、班级团支部等各级官方微博,以及辅导员个人微博。这样不仅有利于各个层次之间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而且有利于实现其共同的教育目标,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又能做到对各类学生组织分类管理,做到未雨绸缪和及时引导,为学生提供及时且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微博的各种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合理运用微博的各种功能,发挥其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优势,特别是要学会主动利用微博的“关注”功能来加强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践操作中,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开通自己微博的同时也要广泛发动学生们积极使用微博,并主动与其相互关注。通过这种“相互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且还能打破彼此之间的神秘感和思想隔阂,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深入到学生内心里去。与此同时,在“双向关注”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主动利用微博的“评论”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强化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地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用坦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也要主动利用微博对某些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发起和组织各种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高思想觉悟,抵制消极文化影响等等。
  此外,微博的“转发”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十分有用。在微博组建的社交网络中,任何用户只要一发布信息,便可通过粉丝的转发与再转发形成一种几何级数裂变的立体传播,迅速蔓延。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该平台,既可以将学习资料、时事动态和管理政策等各种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转发”,传递出去积极的信息和理念,并在“转发”过程中表达看法,引发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思想引导。
  通过微博,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思政教育寓教于乐、寓理于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温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微博“转发”已经成为垃圾信息的扩音器[EB/OL].http://www.homeol.cn/portal.php?mod=view&aid=241.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55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