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介绍潍坊市“村村通”工程现状,结合各地一些成功案例,从安全监控、智能交通与信息平台建设、公路养护等方面,阐述新兴物联网技术在“村村通”中的广泛应用,给出物联网背景下“村村通”工程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村村通;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U94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一、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2013年连续10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彰显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的战略重心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多措并举,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而村村通公路工程(以下简称“村村通”)就是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采取的一项惠及9亿农民的重大举措和民心工程。
二、潍坊市村村通现状
根据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公布的数字,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0.7万km,全省140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9.6%。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潍坊市近年不断加大村村通工程力度,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1,550km,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其中与村村通直接相关的县道2,273km,乡道3,476km,村道15,670km,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34.6km/100km2。2012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超3,000km,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在村村通如火如荼推进,农民不断享实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重修轻管、重建轻管”思想在某些地方还比较盛行、养护机制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尤其是互联网、无线传输、远程监控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村村通工程中普及率不高,应用面窄,出现问题后信息传递不畅,反应迟缓,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应急反应机制。一些公路投入使用不久便出现诸如裂缝、坑槽、甚至塌陷等问题,虽然只是个案,却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和相关设施的使用效率,公路修补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三、物联网技术
微软创始人Bill Gates1995年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理论上讲,它可以将世界任意地点的任何物品按约定协议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构成一张比Internet还要庞大的复杂网络,以更加方便、快捷而全面地进行信息交换、实时通讯和资源共享。物联网采用了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极大实现了信息化时代所必需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调控。
作为一项潜力巨大蒸蒸日上的新兴朝阳产业,物联网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ZigBee(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定)无线技术的无线路灯控制系统在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盛大点亮,物联网技术在高铁领域实现突破并在苏州成功投入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在各个地方方兴未艾渐成燎原之势……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各领域都可以见到物联网的影子。潍坊市一直把物联网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地位作为重点来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红外蓝牙传感器等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嵌入式芯片(SOC)和系统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0年3月,潍坊物联网研究院成立,标志着全市物联网经济已经迅速启动;2011年8月,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申报为山东省首批5家物联网产业基地之一;2013年1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在潍坊市寒亭区成功应用。“十二五”期间,潍坊将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交通管理等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把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潍坊的招牌产业。
四、物联网在村村通工程中的应用
(一)村村通工程安全监控。村村通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地理、地质、地形情况错综复杂,特别是山地偏远地区不稳定因素千差万别,安全事故甚至是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单凭人力对公路进行巡查监管,费时、费力、效率低,上传下达层层滞后逐级放大导致信息闭塞,难以及时对突发状况进行处置。
基于常规安全监管的种种弊端,湖南省率先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智能监管系统。它利用RFID技术,对重点区域的人员、机械、护具等施工安全敏感信息进行自动采集、跟踪、预警与处理。在ASP.NET技术环境下,实现了利用PC、PDA等各种终端对施工现场进行周期性的安全检查,对各分项工程得分进行统计并确定动态安全状况。基于互联网可将安全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中心及时对安全事故做出处置,对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并做出预警,从而在湖南尤其是湘西大山深处面对恶劣的地质和天气条件大大降低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潍坊市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对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早,可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建设安全智能监管系统,将日常监控、科学预警、应急处置、历史汇总等集成为一个统一高效的平台,更好地应对村村通公路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二)智能交通与信息平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潍坊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75万辆,其中货车和农用运输车辆占有很大比重。村村通的实施,方便了山村通往外面的世界,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农副土特产品借助日益壮大的物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的市场、超市和酒店,广大农民也因此得到更大实惠。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信息建设跟不上村村通、物流的飞速发展,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效率低下。
如何构建智能交通,降低运输空载率,减少公路拥堵,发掘村村通在帮扶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各地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其中物联网技术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通过RFID标签实现车载农副土特产品自动识别,借助GPS系统对车辆位置进行有效跟踪,经由Internet数据管理中心进行实时调度已成为被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管理智能化、物流可视化、信息透明化是推动公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发展新的切入点。潍坊市已着手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网络营销中心,并与道路运输实时监控、路政路况信息发布、突发状况应急处置等实现互联共享,建成智能交通与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三)公路养护。修路容易养路难,有的村村通公路缺乏养护,十年九大修,补丁连成片,本来的民心工程却招来怨声连连,严重损害了村村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究其原因,传统养护模式的落后、养护队伍的缺失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关于养护模式的改革,太原市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工程养护模式。前者由城乡结合清洁、乡镇日常管理和季节强化养护优势互补,后者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了交通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乡村组织实施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补助及乡村自治实施等三种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潍坊市在这方面也有试点,昌邑城乡环卫一体化已经入围国家级试点项目,可逐步渗透到村村通公路养护各个环节,发挥城乡一体共同养护的合力。另外,应加大对村村通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设置限高限宽设施,防止超重车辆进入农村公路,保护村村通建设成果,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五、结语
物联网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在各行各业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鉴于村村通主要面向信息建设相对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物联网想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不太现实。当前,可在基础相对较好的农村发达地区逐步开展物联网环境下的村村通工程试点,不断积累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展开,最终利用物联网实现村村通的有效监管调控,成为助推农村更快更好发展的利器。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春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王刚.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J].物联网技术,2011.1.
[3]刘军,肖宇,向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智能监管系统构建[J].公路工程,2011.12.
[4]戴婧.物联网在公路运输业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