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9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4/26

作者

□文/刘晓燕1 庞彦龙2 薛 芳1 苑浩畅1 王 

浏览次数

237 次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研究
  [提要] 很多独立学院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发展都各具特点。本文提出促进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希望为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水平;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5日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发展起来的,至2013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为291所。独立学院一般被界定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2008年独立学院的官方概念被确定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逐渐向公办高等教育学府看齐。国贸专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为多数独立学院所认可,大都设立了该专业,它的发展也受到了独立学院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逐渐修正。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较为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在出现之后的这些年,正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猛增的年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国贸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不完全一样,它除要求学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很多独立学院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优良,高学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有实践经验或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比重较大;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国贸专业的教师较多。这样的师资队伍和结构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区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多数独立学院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都较为明确,突出应用型,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本、二本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有实质性地区别。
  (三)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与多数公办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上也是包括了五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一个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在设置国贸专业这些课程的时候多是参考其他公办院校的做法,如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选修课主要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间实习(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因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相对公办院校较多,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数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很多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但数量远远不够,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开课时间都是在入学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上较为随意,这都使得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培养方向不具体,缺乏特色。因为国贸专业涉及贸易、金融、商务、物流等多个方向,综合性比较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对方向进行细分,学生学得知识面面俱到,但是缺乏针对性,全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教师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考虑到了实践和学历的要求,但因为独立学院存在的历史短暂,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没有想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且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没有在外贸部门工作过的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差,讲课偏重于理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所依托的校本部的老师,或者是周边公办院校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握不准确,上课随意性较强,与独立学院的要求不一致,往往导致学生意见较大。
  另外,作为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国贸专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具有“双师”资格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这使得讲述给学生的应用型课程内容苍白、不够生动,不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差。就业难目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10万,2010年这个数字是630万,2011年为660万,在整个社会“就业难”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是更差的。这其中当然有独立学院本身的原因,独立学院的成立时间较短,社会认可性较差。而企业在招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时候,条件也是比较高的,往往没有耐心等着大学毕业生从“生”到“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育新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是“应用型人才”,但因为学校内实践实训条件有限,实习基地如同虚设,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太多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机会,毕业后也就很难具有太强的竞争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针对培养目标设立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国贸人才。为了实现该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在课程设置时就针对性地设置事务性较强的课程,同时提倡学生考取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资格证书,如单证员证、报关员证、商务英语资格证书、报检员证等等,这些证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更具针对性的掌握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国贸专业人才。独立学院可以采用“课证结合”的方式,多设置对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有帮助的课程。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外贸单证实务》、《经贸专业英语》等课程,这些都对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有巨大的帮助。
  (二)改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要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首先要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注重实际能力,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不再把学历作为唯一标准。其次,要想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需要鼓励教师利用业务时间到外贸企业兼职,先让教师具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才能教出实践水平较高的学生。最后,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进修或者是深造,并积极为教师争取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的机会,或是聘请外贸公司、海关等单位的专家到校为教师举办讲座或座谈会,扩大信息的交流,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利用校内校外一切实践资源,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了提高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资源。首先,要完善校内实验室环境,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建成了可同时容纳90名学生的经济综合实验室,学生可在实验室内模拟外贸公司的所有实务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到相关单位实践的机会。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有着名义上的实习基地,但实际上在用的寥寥无几。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到实务操作,最起码应该不再是一个只具备理论的“生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实习基地坐实,不能流于形式;最后,独立学院要给学生提供报考执业资格证书的帮助。实践也证明,凡是考取外贸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都是比较强。虽然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都设置了与考取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部分学生也都积极去考取,但是这都属于学生的“单打独斗”,学校应该起到组织的作用,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提供“后勤保障”。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2]中国大学长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
[3]李国英,杨胜友.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7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