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大学期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大学生心理素质,接着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多种因素,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MFD-143)的结项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大学生慢慢的接触大学、社会,大学生会对大学、社会有一定感知能力,并且会逐渐地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生活的外界环境、内部环境-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行业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学生入学率在逐渐增加,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高校盲目扩招,使得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所以使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社会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接纳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就是有些单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但是都会选择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时,对大学生培养实行的是“订单培养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就业单位接纳,而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是单位选择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单位,这样,使大学生的“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备受冲击,还有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不正之风等都使大学生感到很迷茫和失落,这失落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错误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对大学生有激励性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现在大学生几乎有70%左右拥有电脑,所以在接触有利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地很多不良信息,而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又很少直接参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这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思进取,但是这又使得大学生感觉到很矛盾,觉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感到自责,但又不能自控,这种自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期望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子女升学,诸如考入大学、考取硕士研究生、能够出国深造、甚至考取博士研究生,许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无形的压力,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条件的压力。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因此,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在高校中,学生家庭收入悬殊问题也比较严重。尽管高校学生都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贫困生”,但是他们却无法逃避这样的事实:从吃穿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尽量赶上大城市的同学,他们除了努力学习以赶上、甚至超越大城市同学的之外,为了能够负担起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因此很多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远超过了别的大学生,从而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校园环境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压力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发生问题。大学生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很多同学是有原来的在父母照顾下生活转为个人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其面临的校园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学生为了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其心理也会慢慢地进行调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有父母帮忙解决,甚至学习方面的问题父母也会帮上很多忙,而进入大学以后,这些学生开始和同学一块生活,这就要求既要独自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又要求学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帮助而缺乏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多事情感到无所适从,又不知道和同学进行交流,因此而感到孤独和寂寞,长时间的压抑和焦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习环境的压力。很多同学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学习环境和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原来是在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学习,老师让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并且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地学习;而考入大学后,学习知识很多是靠自觉学习,老师上完课之后,很少再直接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学习。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慢慢的会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此外,在大学校园里面,竞争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独立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文体特长等各个方面。原来的学习能手,进入大学之后在社交方面变成了一名“呆子”。这使得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整体的否定。学习环境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内在因素——个体因素
1、个人情感的压力。个人情感的压力在大学生中间比较常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感情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很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只是凭感觉,很少考虑家庭条件、生活背景、生活习惯、地域问题的差异。在确定男女朋友之前,很少征求父母的同意,但时间长久了会感觉两者差异和分歧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由于家庭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当双方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时,一方很可能会提出终结感情,另一方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弱,很容易情绪波动较大,很难从恋爱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在最初恋爱时,而不是因为爱本身才进行恋爱,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无聊和空虚,很多大学生是看到同学都在恋爱,自己也想找一个陪自己的“同伴”才进行恋爱,没有把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作为恋爱的最终目的,这种恋爱动机是不单纯的,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显示出自己的所谓“魅力”,同时会和很多异性“恋爱”,这样最终会伤害到与之“恋爱”的很多异性,也会伤害的自己。由此可见,大学生感情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际关系的压力。如果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累积,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生活环境属于人员密集型场所。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很多同学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家庭,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很不相同,这就会使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摩擦和冲突,这样导致同学之间交往受阻。也有很多同学觉得在同学中间找不到自己的知己而感到苦恼,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人际关系焦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如若处理不好,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对策
(一)提升外界环境因素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明确自己来大学的目的。只有确立了学习的目标,大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知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丰富的职业知识,而且为其毕业后的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增强大学生就业时的自信心,提升大学生毕业就业时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开设《就业指导课》是解开大学生就业“迷雾”的重要手段。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感到就业很迷茫、无助,造成其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业指导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一些就业相关的指导文件,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就业现状。国家每年的就业情况都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使学生每年了解就业的相关情况,可使大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补充自己的知识,可以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树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摇篮,树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一环。虽然大学生上大学期间离开了家庭,但是大学期间,仍与家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家庭是大学生强力的后备支持。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惯的比较多,而且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比较差。树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家长要多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能溺爱他们。其次,家长要多支持子女参加暑假、寒假的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独立能力。最后,家长要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做得好的要表扬,做错的一定要严厉批评。总之,通过家长对子女的鼓励、支持与沟通,树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生活的精神世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大学生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一方面在大学校园里,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比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生源地等)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增强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增强校园文化的氛围,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校园的校园网络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力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二)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
1、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乎都受到父母的溺爱,缺乏独立能力与外界交往的能力。他们踏入大学校园的大门,面临着种种问题,当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引导大学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可以使学生及时咨询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从心理误区中“走出来”,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突发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2、开展校园活动,增加学生的交流。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的外在补充,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益补充。首先,学校可以经常开展校园活动(如组织各类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帮助;第二,学校经常开展校园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大学生多交朋友,开阔心胸,有问题可以跟朋友及时交流,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璇.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研究[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
[2]张春燕.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优化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 |
|
|
|